郭沫若诗歌理论初探
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前言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郭沫若诗歌理论的基本内容 | 第9-18页 |
第一节 诗歌本质论 | 第9-11页 |
一、诗歌是情绪的言语表现 | 第9-10页 |
二、诗歌是纯粹的内在律 | 第10-11页 |
第二节 诗歌创作论 | 第11-15页 |
一、让纯真的情感自然流露 | 第12-13页 |
二、诗歌的形式自由自主 | 第13-14页 |
三、“为艺术”与“为人生” | 第14-15页 |
第三节 诗歌欣赏批评论 | 第15-18页 |
一、诗歌的欣赏 | 第15-16页 |
二、诗歌的批评 | 第16-18页 |
第二章 郭沫若诗歌理论的复杂性 | 第18-34页 |
第一节 郭沫若诗论的分期 | 第18-22页 |
一、早期 | 第18-19页 |
二、中期 | 第19-20页 |
三、后期 | 第20-22页 |
第二节 郭沫若诗论演变的原因 | 第22-34页 |
一、文坛风向的催化 | 第22-24页 |
二、自身文艺观的转变 | 第24-30页 |
三、外国诗人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四、自身个性的促成 | 第31-34页 |
第三章 关于郭沫若诗歌理论批评的批评 | 第34-40页 |
第一节 关于功利性问题 | 第34-35页 |
第二节 关于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 | 第35-36页 |
第三节 关于“标语人”、“口号人” | 第36-38页 |
第四节 关于郭沫若早期诗论的定性 | 第38-40页 |
结语 | 第40-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1-4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著作、论文 | 第43-44页 |
后记 | 第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