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9页 |
引言 | 第9-11页 |
一、背景介绍 | 第9-10页 |
二、公证强制执行效力运行程序概念的提出 | 第10页 |
三、我国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第一章 概述 | 第11-17页 |
第一节 公证强制执行效力的概念和特点 | 第11-13页 |
一、公证强制执行效力的概念 | 第11页 |
二、公证强制执行效力的特点 | 第11-13页 |
第二节 公证强制执行效力的表现形式 | 第13-14页 |
一、威慑力 | 第13页 |
二、强制力 | 第13-14页 |
三、赋予力 | 第14页 |
第三节 强制执行公证的证明对象 | 第14-17页 |
一、强制执行公证证明对象的特殊性 | 第14-15页 |
二、执行承诺的性质:附停止条件的诉讼契约 | 第15页 |
三、执行承诺是公证强制执行效力正当性的根本来源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赋予公证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范围 | 第17-24页 |
第一节 公证债权文书范围的理论分析 | 第17-19页 |
一、限缩论 | 第17-18页 |
二、扩张论 | 第18页 |
三、公证债权文书范围逐步放开的趋势 | 第18-19页 |
第二节 确定公证债权文书范围的标准 | 第19-21页 |
一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| 第19-20页 |
二、债权债务关系明确 | 第20页 |
三、与程序的正当性程度相当 | 第20-21页 |
第三节 关于几种债权合同可否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分析 | 第21-24页 |
一、关于双务合同能否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问题 | 第21-22页 |
二、关于附条件、附期限合同能否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问题 | 第22页 |
三、关于担保合同能否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问题 | 第22-24页 |
第三章 强制执行公证的审查与出证 | 第24-31页 |
第一节 强制执行公证的受理与审查 | 第24-27页 |
一、强制执行公证的受理 | 第24-26页 |
二、强制执行公证受理后的审查 | 第26-27页 |
第二节 强制执行公证书的出具 | 第27-29页 |
一、强制执行公证书不具有既判力 | 第27-28页 |
二、强制执行公证书具有排除诉权的效果 | 第28-29页 |
第三节 强制执行公证中阐明权问题分析 | 第29-31页 |
一、阐明权的概念和内容 | 第29-30页 |
二、《指导意见》中对阐明权的新规定 | 第30-31页 |
第四章 签发执行证书程序 | 第31-39页 |
第一节 签发执行证书的具体程序介绍 | 第31-33页 |
一、债权人的申请与公证机构的受理 | 第31-32页 |
二、公证机构受理申请后的核实 | 第32-33页 |
三、执行证书的签发 | 第33页 |
第二节 签发执行证书程序中相关理论问题探讨 | 第33-39页 |
一、公证核实权的特殊性与来源 | 第33-35页 |
二、执行证书的性质 | 第35-39页 |
第五章 法院执行程序 | 第39-44页 |
第一节 法院执行程序中相关流程简介 | 第39-41页 |
一、立案庭受理前的审查 | 第39-40页 |
二、立案庭审查后的处理 | 第40页 |
三、执行庭对强制执行公证相关文书的审查及处理 | 第40-41页 |
第二节 法院审查强制执行公证相关文书的理论探讨 | 第41-44页 |
一、法院审查强制执行公证相关文书的法理依据 | 第41页 |
二、法院审查强制执行公证相关文书的方式 | 第41-44页 |
第六章 公证强制执行效力运行程序的立法完善与趋势展望 | 第44-51页 |
第一节 相关立法的修改建议 | 第44-46页 |
一、扩大债权文书范围 | 第44页 |
二、从立法上明确公证核实权的内容 | 第44-45页 |
三、明确规定公证强制执行效力排斥诉权的效果 | 第45页 |
四、具体规定执行证书程序中债务人“无疑义”的含义 | 第45页 |
五、细化法院审查强制执行公证相关文书的标准 | 第45-46页 |
第二节 对公证强制执行效力运行程序的展望 | 第46-51页 |
一、境内外公证强制执行效力运行程序的比较研究 | 第46-48页 |
二、取消签发执行证书程序的趋势 | 第48-51页 |
结论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