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9页 |
引言 | 第9-12页 |
一、本文选题的动机 | 第9-10页 |
二、文章的论证思路 | 第10-12页 |
第一章 我国对物行政行为的研究意义 | 第12-22页 |
第一节 对物行政行为的理论意义 | 第12-15页 |
一、设立新型的行政行为分类方式 | 第12-14页 |
二、重构我国具体行政行为内涵 | 第14-15页 |
第二节 实践意义——公物领域对物行政行为的研究 | 第15-22页 |
一、给付行政下公物法在行政法研究中的地位 | 第15-17页 |
二、以对物行政为切入点 | 第17-22页 |
第二章 德国、台湾地区对物行政行为理论与实践 | 第22-28页 |
第一节 德国法上的对物行政行为 | 第22-25页 |
一、理论缘起——行政处分、法规命令与一般命令 | 第22-23页 |
二、理论争鸣 | 第23-24页 |
三、立法与判决的吸收 | 第24-25页 |
第二节 我国台湾地区的对物行政行为理论 | 第25-27页 |
一、公物之设定、变更和废止 | 第26页 |
二、公物之一般使用 | 第26-27页 |
第三节 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第三章 对物行政行为的基本理论 | 第28-37页 |
第一节 我国现有相关理论综述 | 第28-30页 |
一、对物行政行为理论研究现状 | 第28-29页 |
二、对物行政行为理论研究缺失的不利影响 | 第29-30页 |
第二节 对物行政行为的内涵 | 第30-34页 |
一、对物行政活动 | 第30-32页 |
二、本文关于对物行政行为的界定 | 第32-34页 |
第三节 对物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 | 第34-35页 |
一、主体要件 | 第34页 |
二、职权运作要件 | 第34页 |
三、对象要件 | 第34页 |
四、法律效果要件 | 第34-35页 |
五、对外意思表示要件 | 第35页 |
第四节 对物行政行为的法律效果 | 第35-37页 |
一、其他国家或地区行政行为的法律效果之含义 | 第35页 |
二、我国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效果内涵 | 第35-36页 |
三、对物行政行为的法律效果 | 第36-37页 |
第四章 对物行政行为于公物法领域之适用 | 第37-51页 |
第一节 公物的内涵 | 第37-39页 |
一、法国 | 第37页 |
二、德国 | 第37-38页 |
三、日本 | 第38页 |
四、我国台湾地区 | 第38-39页 |
五、本文对公物的界定 | 第39页 |
第二节 公物的设立、变更和废止 | 第39-43页 |
一、公物的设立 | 第39-43页 |
二、公物的变更及法律效果 | 第43页 |
三、公物的废止及法律效果 | 第43页 |
第三节 有关公物的使用处理 | 第43-45页 |
一、部分交通标志——单行车道、人行区、停车位的行为性质分析 | 第44-45页 |
二、关于交通管制措施的通知 | 第45页 |
三、有关公物使用处理的其他对物行政行为 | 第45页 |
第四节 公物的维护和管理 | 第45-46页 |
第五节 对物行政的救济 | 第46-51页 |
一、一般行政诉讼 | 第46-47页 |
二、行政公益诉讼 | 第47-49页 |
三、公物致害赔偿和损失补偿 | 第49-51页 |
结语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