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3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3-33页 |
第一节 学术史回顾 | 第14-22页 |
第二节 基本思路和结构安排 | 第22-24页 |
第三节 理论方法和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4-29页 |
第四节 主要资料情况 | 第29-33页 |
第二章 甲午战前企业制度思想及其实践概述 | 第33-42页 |
第三章 制度建设与漠河金矿的发展(1888—1896年) | 第42-75页 |
第一节 漠河金矿筹建始末 | 第42-51页 |
第二节 漠河金矿前期生产经营状况 | 第51-64页 |
第三节 漠河金矿的制度建设 | 第64-70页 |
第四节 制度建设对漠河金矿发展的作用 | 第70-75页 |
第四章 制度废弛与漠河金矿的衰落(1896—1911年) | 第75-86页 |
第一节 漠河矿案始末 | 第75-78页 |
第二节 企业制度建设的废弛及影响 | 第78-84页 |
第三节 漠河金矿的衰落 | 第84-86页 |
第五章 漠河金矿制度建设的制约因素 | 第86-99页 |
第一节 制度环境的约束 | 第86-90页 |
第二节 制度供给的不足 | 第90-92页 |
第三节 博弈各方力量的不均衡性 | 第92-94页 |
第四节 企业经理人能力的差异 | 第94-99页 |
第六章 结语 | 第99-103页 |
附录 | 第103-130页 |
附录一:李金镛筹议黑龙江金厂公司章程十六条清单 | 第103-107页 |
附录二:李金镛续议漠厂章程 | 第107-110页 |
附录三:漠河金矿前七届收支帐略 | 第110-13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0-137页 |
后记 | 第137-13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