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1-5页 |
目录 | 第5-10页 |
摘要 | 第10-12页 |
文献综述 | 第12-23页 |
1 隐孢子虫的内生发育史 | 第12-13页 |
2 隐孢子虫抗原抗体分析 | 第13-14页 |
3 隐孢子虫的感染和病理特点 | 第14-15页 |
4 隐孢子虫病诱发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| 第15-16页 |
5 隐孢子虫的免疫学检测方法 | 第16-23页 |
·免疫荧光技术 | 第17-18页 |
·酶免疫分析法 | 第18-19页 |
·免疫层析法 | 第19-20页 |
·酶联免疫电转印 | 第20页 |
·免疫磁珠分离法 | 第20-21页 |
·流式细胞仪技术 | 第21页 |
·小结 | 第21-23页 |
试验一:抗安氏隐孢子虫(Cryptosporidium andersoni)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| 第23-44页 |
引言 | 第23-24页 |
1 材料和方法 | 第24-34页 |
·主要试剂 | 第24页 |
·试剂配制 | 第24-26页 |
·饱和蔗糖溶液 | 第24页 |
·2.5%重铬酸钾溶液 | 第24页 |
·改良抗酸染色液的配制 | 第24-25页 |
·HAT选择培养基 | 第25页 |
·HT选择培养基 | 第25页 |
·1640营养液 | 第25页 |
·1640维持液 | 第25页 |
·冻存液 | 第25-26页 |
·融合剂 | 第26页 |
·SDS-PAGE电泳用试剂 | 第26-27页 |
·30%丙烯酰胺分离胶贮备液 | 第26页 |
·浓缩胶缓冲液(1.0M pH6.8Tris-HCl) | 第26页 |
·10%十二烷基硫酸钠(SDS) | 第26页 |
·10%过硫酸铵(AP) | 第26页 |
·分离胶缓冲液(1.5M pH8.8Tris-HCl) | 第26页 |
·5×样品缓冲液 | 第26-27页 |
·5×SDS-PAGE电泳缓冲液 | 第27页 |
·考马斯亮蓝染色液 | 第27页 |
·考马斯亮蓝脱色液 | 第27页 |
·免疫印迹试剂 | 第27-28页 |
·膜转移缓冲液 | 第27页 |
·TBST-Buffer | 第27页 |
·NC膜封闭液 | 第27-28页 |
·HRP-DAB底物显色试剂盒 | 第28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28页 |
·实验动物及细胞 | 第28页 |
·方法 | 第28-34页 |
·安氏隐孢子虫的检测 | 第28-29页 |
·安氏隐孢子虫卵囊的收集和纯化 | 第29-30页 |
·免疫用卵囊抗原的制备 | 第30页 |
·BALB/C小鼠的免疫 | 第30页 |
·检测免疫小鼠血清效价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| 第30-31页 |
·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| 第31-33页 |
·单克隆抗体的鉴定 | 第33-34页 |
2 结果 | 第34-39页 |
·卵囊检测及纯化图片 | 第34-35页 |
·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| 第35页 |
·单抗特异性试验 | 第35页 |
·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| 第35-37页 |
·抗原包被浓度和血清稀释度的确定 | 第35-36页 |
·抗原包被条件的确定 | 第36页 |
·封闭剂的选择 | 第36-37页 |
·酶标二抗最佳作用时间的确定 | 第37页 |
·底物显色时间的确定 | 第37页 |
·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及腹水中单抗效价测定 | 第37页 |
·单抗识别抗原表位的鉴定 | 第37-38页 |
·免疫印迹定位 | 第38-39页 |
·单克隆抗体的稳定性测定 | 第39页 |
3 讨论 | 第39-44页 |
·卵囊的检测、收集和纯化 | 第39-40页 |
·影响单抗制备的因素 | 第40-41页 |
·无菌操作 | 第40页 |
·融合剂PEG | 第40页 |
·饲养细胞 | 第40页 |
·培养基 | 第40-41页 |
·识别卵囊壁的单抗 | 第41页 |
·隐孢子虫抗原的多样性 | 第41页 |
·隐孢子虫单抗特性 | 第41-44页 |
试验二:隐孢子虫卵囊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方法的建立 | 第44-52页 |
引言 | 第44页 |
1 材料和方法 | 第44-46页 |
·材料 | 第44-45页 |
·方法 | 第45-46页 |
·标准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的设立阳性和阴性对照的设立及判定标准 | 第45页 |
·样品的预处理 | 第45页 |
·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操作程序[81] | 第45页 |
·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反应条件的确定 | 第45-46页 |
·隐孢子虫属内检测及敏感性试验[30] | 第46页 |
·阻断试验与阴性对照试验 | 第46页 |
·特异性试验 | 第46页 |
·临床样品的检测 | 第46页 |
2 结果 | 第46-49页 |
·IFA反应条件的确定 | 第46-47页 |
·一抗工作浓度和孵育时间的测定 | 第46-47页 |
·荧光二抗最适作用时间的确定 | 第47页 |
·一抗稀释液的选择 | 第47页 |
·阻断试验与阴性对照试验 | 第47页 |
·特异性试验 | 第47页 |
·IFA检测四种隐孢子虫结果 | 第47-48页 |
·隐孢子虫属内检测结果及敏感性试验 | 第48页 |
·临床样品检测结果 | 第48-49页 |
3 讨论 | 第49-52页 |
·样品的预处理 | 第50页 |
·待检标本的固定 | 第50页 |
·检测误差 | 第50页 |
·免疫荧光检测方法的应用情况 | 第50-51页 |
·荧光显微镜观察 | 第51页 |
·小结 | 第51-52页 |
试验三:单抗介导的隐孢子虫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| 第52-60页 |
引言 | 第52页 |
1 材料和方法 | 第52-54页 |
·材料 | 第52-53页 |
·兔抗C.andersoni高免血清的制备 | 第52页 |
·兔抗C.andersoni IgG的制备和纯化 | 第52-53页 |
·抗C.andersoni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 | 第53页 |
·样品来源 | 第53页 |
·待检样品的预处理 | 第53页 |
·方法 | 第53-54页 |
·兔抗C.andersoni IgG包被浓度和单抗工作浓度的确定 | 第53-54页 |
·封闭液及作用时间的选择 | 第54页 |
·底物显色时间的确定 | 第54页 |
·特异性试验 | 第54页 |
·特异性阻断试验 | 第54页 |
·灵敏度的测定 | 第54页 |
·属内检测 | 第54页 |
·重复性试验 | 第54页 |
·双抗体夹心ELISA的初步应用 | 第54页 |
2 结果 | 第54-58页 |
·兔抗C.andersoni IgG纯度鉴定及蛋白含量测定 | 第54-55页 |
·兔抗C.andersoni IgG与单抗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| 第55页 |
·封闭液及作用时间的选择 | 第55-56页 |
·特异性试验 | 第56页 |
·特异性阻断试验 | 第56-57页 |
·灵敏度的测定 | 第57页 |
·交叉试验 | 第57页 |
·夹心ELISA重复性试验 | 第57-58页 |
·双抗体夹心ELISA初步应用的结果 | 第58页 |
3 讨论 | 第58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7页 |
Abstract | 第67-69页 |
个人简历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