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3页 |
Abstract | 第3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7-14页 |
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7-9页 |
一、问题的提出 | 第7-8页 |
二、本文研究的目的 | 第8页 |
三、本文研究的意义 | 第8-9页 |
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2页 |
一、国外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二、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2-13页 |
一、本文的研究内容 | 第12-13页 |
二、本文的研究方法 | 第13页 |
第四节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| 第13-14页 |
第二章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14-30页 |
第一节 劳动关系的概念及内涵 | 第14-17页 |
一、劳动关系的概念 | 第14-15页 |
二、企业劳动关系的概念 | 第15-17页 |
三、本文对劳动关系的界定 | 第17页 |
第二节 劳动关系理论概述 | 第17-20页 |
一、西方劳动关系理论体系 | 第17-19页 |
二、管理主义学派 | 第19-20页 |
第三节 《劳动合同法》的基本理论问题 | 第20-27页 |
一、劳动合同概述 | 第20-22页 |
二、《劳动合同法》概述 | 第22-26页 |
三、《劳动合同法》对劳动关系调整的影响 | 第26-27页 |
第四节 基于《劳动合同法》调整下的劳动关系管理 | 第27-30页 |
一、劳动关系管理的概念 | 第27页 |
二、企业劳动关系管理概念及内容 | 第27-28页 |
三、劳动关系的调整机制 | 第28-30页 |
第三章 国外劳动关系及法律调整的现状及其借鉴 | 第30-38页 |
第一节 国外劳动关系及法律调整的现状 | 第30-35页 |
一、荷兰劳动关系及调整的现状及特点 | 第30-32页 |
二、日本劳动关系及调整的现状及特点 | 第32-35页 |
第二节 国外劳动关系及管理经验借鉴 | 第35-38页 |
一、国外相关经验借鉴的意义 | 第35-36页 |
二、制度与方法的借鉴分析 | 第36-38页 |
第四章 《劳动合同法》调整下的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| 第38-50页 |
第一节 我国劳动关系发展演进过程 | 第38-41页 |
一、解放初期形成的劳动关系(1949年—1956年) | 第38页 |
二、计划经济时期的劳动关系(1956年-1978年) | 第38-39页 |
三、过渡时期的劳动关系(1978年-1994年) | 第39-40页 |
四、《劳动法》建立后的劳动关系(1995年1月-2008年1月) | 第40页 |
五、《劳动合同法》施行后的劳动关系(2008年1月以后) | 第40-41页 |
第二节 《劳动合同法》实施后的劳动关系现状 | 第41-43页 |
一、劳动关系的建立基本实现契约化的现状 | 第41-42页 |
二、劳动者的主体地位进一步确定 | 第42-43页 |
三、劳动纠纷和劳动争议案件短时期内急剧增加 | 第43页 |
第三节 《劳动合同法》实施后劳动关系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43-46页 |
一、存在的问题 | 第43-45页 |
二、原因分析 | 第45-46页 |
第四节 《劳动合同法》实施后企业劳动关系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| 第46-50页 |
一、对企业劳动关系管理提出的挑战 | 第46-47页 |
二、对企业用工成本提出的挑战 | 第47-48页 |
三、对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劳动关系所提出的挑战 | 第48页 |
四、对企业解除劳动合同提出了挑战 | 第48-49页 |
五、给薪酬福利管理提出的挑战 | 第49页 |
六、给企业员工参与管理提出的挑战 | 第49-50页 |
第五章 《劳动合同法》调整下的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变革 | 第50-66页 |
第一节 《劳动合同法》调整下的劳动关系管理变革的核心 | 第50-51页 |
一、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| 第50页 |
二、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| 第50-51页 |
第二节 《劳动合同法》调整下的劳动关系管理变革的基本思路 | 第51-52页 |
一、维护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以实现劳资双方的和谐统一 | 第51-52页 |
二、完善劳动力就业市场机制以实现就业市场与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 | 第52页 |
三、完善劳动立法体系以实现法治社会和物质社会的和谐统一 | 第52页 |
第三节 《劳动合同法》调整下的劳动关系管理变革的基本内容 | 第52-54页 |
第四节 《劳动合同法》调整下的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变革的具体措施 | 第54-66页 |
一、针对员工的具体措施 | 第54-55页 |
二、针对直线管理者的具体措施 | 第55-57页 |
三、针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具体措施 | 第57-61页 |
四、针对企业CEO的具体措施 | 第61-62页 |
五、针对政府的具体措施 | 第62-66页 |
结论 | 第66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0页 |
致谢 | 第70-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