隧道地质灾害反射波法探测数值模拟及围岩F-AHP分级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1页 |
·隧道与隧道地质灾害 | 第10-11页 |
·隧道反射波法超前探测研究现状及趋势 | 第11-15页 |
·隧道围岩分级方法研究现状及趋势 | 第15-19页 |
·论文结构及主要工作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隧道地震波方程交错网络求解及边界条件 | 第21-59页 |
·弹性介质中的波动方程 | 第22-25页 |
·一阶速度—应力弹性波方程 | 第25-27页 |
·交错网络有限差分格式推导 | 第27-31页 |
·差分方程的稳定性分析 | 第31-36页 |
·差分方程的数值频散分析 | 第36-37页 |
·边界条件 | 第37-57页 |
·自由边界条件 | 第38-39页 |
·弹性界面条件 | 第39页 |
·人工边界条件 | 第39-57页 |
·震源函数 | 第57-58页 |
·本章小节 | 第58-59页 |
第三章 典型地质灾害模型的隧道波场正演 | 第59-85页 |
·均匀介质模型 | 第59-63页 |
·垂直断层模型 | 第63-68页 |
·垂直软弱夹层模型 | 第68-72页 |
·倾斜软弱夹层模型 | 第72-76页 |
·多层软弱夹层模型 | 第76-80页 |
·充填溶洞模型 | 第80-8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4-85页 |
第四章 隧道地震记录逆时偏移成像 | 第85-109页 |
·多波多分量数据处理技术 | 第85-86页 |
·逆时偏移成像原理 | 第86-88页 |
·成像条件计算 | 第88-93页 |
·逆时偏移成像条件 | 第88页 |
·地震波旅行时计算 | 第88-91页 |
·算法实现过程 | 第91页 |
·模型成像条件计算 | 第91-93页 |
·弹性波逆时传播计算 | 第93-94页 |
·成像条件的应用 | 第94页 |
·模型逆时偏移成像 | 第94-100页 |
·垂直断层模型 | 第95-96页 |
·垂直软弱夹层模型 | 第96-97页 |
·倾斜软弱夹层模型 | 第97-98页 |
·多层软弱夹层模型 | 第98-99页 |
·充填溶洞模型 | 第99-100页 |
·实测数据偏移成像 | 第100-108页 |
·工程地质概况 | 第100-101页 |
·观测系统和数据采集 | 第101-103页 |
·速度模型构建 | 第103-106页 |
·逆时偏移成像与讨论 | 第106-10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08-109页 |
第五章 隧道围岩分级的动态F-AHP法 | 第109-135页 |
·AHP的基本原理 | 第109-117页 |
·基本概念 | 第110-111页 |
·AHP法主要步骤 | 第111-117页 |
·AHP法的局限性 | 第117页 |
·围岩分级的动态F-AHP法 | 第117-122页 |
·模糊理论基本概念 | 第117-119页 |
·动态F-AHP围岩分级算法 | 第119-122页 |
·工程应用 | 第122-134页 |
·隧道工程概况 | 第123页 |
·评估因素的选取 | 第123-124页 |
·模糊权重的计算 | 第124-126页 |
·评分准则的建立 | 第126-127页 |
·围岩分级结果与讨论 | 第127-13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34-135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135-137页 |
·主要结论 | 第135-136页 |
·下一步工作建议 | 第136-13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7-154页 |
致谢 | 第154-155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| 第155-1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