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3页 |
Abstract | 第3-4页 |
中文文摘 | 第4-9页 |
目录 | 第9-13页 |
Contents | 第13-15页 |
绪论 | 第15-45页 |
一、研究的缘起 | 第15-17页 |
二、研究的意义 | 第17-19页 |
三、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9-27页 |
四、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| 第27-29页 |
五、概念界定与分析框架 | 第29-45页 |
第一章 相关学科对社会认同理论的分析 | 第45-77页 |
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认同 | 第45-51页 |
一、唯物史观关于思想行为形成的规律性与社会认同 | 第45-47页 |
二、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对认同研究的理论支撑 | 第47-51页 |
第二节 政治学与社会认同 | 第51-55页 |
一、政治认同是社会认同的组成部分 | 第52-53页 |
二、提升源自社会认可的政治合法性是社会认同的最终归宿 | 第53-55页 |
第三节 社会学与社会认同 | 第55-62页 |
一、社会化过程中的社会角色及角色认同 | 第56-57页 |
二、社会认同是连接社会结构和个人行动的关键 | 第57-62页 |
第四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认同 | 第62-77页 |
一、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研究社会认同的必要性 | 第62-66页 |
二、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认同的主要手段和根本途径 | 第66-70页 |
三、社会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中间环节 | 第70-77页 |
第二章 青年公务员社会认同的历史发展 | 第77-109页 |
第一节 青年公务员社会认同的历史渊源 | 第77-89页 |
一、青年公务员社会认同的社会历史轨迹 | 第78-86页 |
二、青年公务员社会认同的当代制度背景 | 第86-89页 |
第二节 青年公务员社会认同的发展阶段 | 第89-109页 |
一、青年公务员社会认同发展阶段的划分 | 第89-91页 |
二、不同阶段青年公务员社会认同的具体表现 | 第91-109页 |
(一) 从新中国建立后到改革开放前 | 第91-98页 |
(二) 从改革开放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 | 第98-105页 |
(三) 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 | 第105-109页 |
第三章 当前青年公务员社会认同调查的基本状况与主要特征 | 第109-175页 |
第一节 调查资料来源与调查对象分析 | 第109-116页 |
一、调查资料来源 | 第109-111页 |
二、调查对象分析 | 第111-116页 |
第二节 青年公务员社会认同调查的基本状况分析 | 第116-169页 |
一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分析 | 第116-125页 |
二、对当前中国发展中重大问题的社会认同分析 | 第125-127页 |
三、对政策制度认知评价与贯彻执行的社会认同分析 | 第127-133页 |
四、对公务员职业身份地位的社会认同分析 | 第133-149页 |
五、对公务员利益分配状况的社会认同分析 | 第149-158页 |
六、对公务员外在行为表现的社会认同分析 | 第158-169页 |
第三节 当前青年公务员社会认同的主要特征 | 第169-175页 |
一、社会认同的分化多样性 | 第169-170页 |
二、社会认同的内部层次性 | 第170-171页 |
三、社会认同的结构二重性 | 第171-173页 |
四、社会认同的动态过程性 | 第173-175页 |
第四章 影响当前青年公务员社会认同的因素分析 | 第175-215页 |
第一节 经济因素分析 | 第176-184页 |
一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与运行环境复杂带来的影响 | 第177-178页 |
二、社会财富巨大积累与群体利益分配缺乏公平性带来的影响 | 第178-180页 |
三、收入来源多样化与行政权力市场化带来的影响 | 第180-184页 |
第二节 政治因素分析 | 第184-193页 |
一、政治体制改革复杂艰巨带来的影响 | 第184-187页 |
二、党的执政方式科学转向带来的影响 | 第187-189页 |
三、行政管理体制现代变迁带来的影响 | 第189-191页 |
四、公民政治参与扩大提升带来的影响 | 第191-193页 |
第三节 文化因素分析 | 第193-202页 |
一、执政党主导意识形态发展带来的影响 | 第193-195页 |
二、社会意识形态深刻变化带来的影响 | 第195-197页 |
三、普通民众价值观念多样化带来的影响 | 第197-201页 |
四、中国政治文化变革与冲击带来的影响 | 第201-202页 |
第四节 社会因素分析 | 第202-215页 |
一、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分层带来的影响 | 第202-205页 |
二、社会流动增多与身份变迁带来的影响 | 第205-208页 |
三、社会问题凸显与社会心态变化带来的影响 | 第208-211页 |
四、社会认同多样化及其整合机制缺失带来的影响 | 第211-215页 |
第五章 当前青年公务员社会认同引导的原则与途径 | 第215-255页 |
第一节 当前青年公务员社会认同引导的原则 | 第215-226页 |
一、坚定的政治信念与规范的职业标准相结合 | 第216-217页 |
二、开阔的世界眼光与鲜明的民族特性相结合 | 第217-219页 |
三、强烈的公共精神与合理的个体利益相结合 | 第219-224页 |
四、正确的理论认识与自觉的行为实践相结合 | 第224-226页 |
第二节 当前青年公务员社会认同引导的途径 | 第226-255页 |
一、通过积极有效的价值引导为社会认同指明正确方向 | 第227-233页 |
(一) 发挥意识形态良性功能,巩固全党全民的共同思想基础 | 第227-231页 |
(二) 选择塑造社会认同的合适媒介,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| 第231-232页 |
(三) 培育现代公共精神,优化社会认同的文化生态 | 第232-233页 |
二、通过合理均衡的全面发展为社会认同夯定坚实基础 | 第233-239页 |
(一)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,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| 第234-235页 |
(二) 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,建设公共服务型的有效政府 | 第235-237页 |
(三) 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,提升政治合法性 | 第237-238页 |
(四) 拓展社会参与空间,增强群体和社会凝聚力 | 第238-239页 |
三、通过具体系统的机制运作为社会认同提供统合可能 | 第239-246页 |
(一) 利益机制的建立与运作 | 第240-242页 |
(二) 类比机制的建立与运作 | 第242-244页 |
(三) 整合机制的建立与运作 | 第244-246页 |
四、通过全面多维的制度建设为社会认同寻求根本保障 | 第246-255页 |
(一) 加强相关法律政策等正式制度建设 | 第247-250页 |
(二) 充分建构非正式制度,转化运用传统政治资源 | 第250-252页 |
(三) 吸收借鉴世界文明成果,运转各类有益社会资本 | 第252-255页 |
结论 | 第255-259页 |
附录1:公务员社会认同情况调查问卷 | 第259-268页 |
附录2:深度访谈提纲 | 第268-269页 |
附录3:深度访谈对象个人情况简表 | 第269-2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71-28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| 第283-285页 |
致谢 | 第285-287页 |
个人简历 | 第287-2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