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3页 |
ABSTRACT | 第3-4页 |
中文文摘 | 第4-7页 |
目录 | 第7-13页 |
绪论 | 第13-27页 |
一、选题的缘起和研究的意义 | 第13-19页 |
1. 理论意义 | 第14-15页 |
2. 现实意义 | 第15-19页 |
二、政治诚信问题的研究现状 | 第19-23页 |
1. 诚信问题研究兴起的社会背景及其表现 | 第19-20页 |
2. 我国政治诚信问题研究概况 | 第20-23页 |
三、理论架构和研究方法 | 第23-25页 |
1. 理论框架 | 第23-24页 |
2. 研究方法 | 第24-25页 |
四、创新之处和难点 | 第25-27页 |
第一章 政治诚信的基本理论 | 第27-63页 |
第一节 政治诚信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| 第27-43页 |
一、诚信概念的阐释 | 第27-31页 |
二、政治诚信的基本内涵 | 第31-38页 |
三、政治诚信的基本特征 | 第38-43页 |
第二节 政治诚信的影响因素 | 第43-49页 |
一、影响政治诚信的经济因素 | 第43-45页 |
二、影响政治诚信的政治因素 | 第45-47页 |
三、影响政治诚信的文化因素 | 第47-48页 |
四、影响政治诚信的社会因素 | 第48-49页 |
第三节 政治诚信的理论渊源 | 第49-63页 |
一、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诚信观 | 第50-55页 |
二、西方传统文化的政治诚信观 | 第55-58页 |
三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诚信思想 | 第58-63页 |
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的政治诚信理论与实践 | 第63-91页 |
第一节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政治诚信理论与实践 | 第63-69页 |
一、实事求是地评价马列主义 | 第63-64页 |
二、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要真正使人民得到实在的利益 | 第64-66页 |
三、共产党员、领导干部要做政治诚信的模范 | 第66-68页 |
四、积极开展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政治诚信教育 | 第68-69页 |
第二节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政治诚信理论与实践 | 第69-75页 |
一、科学评价毛泽东思想 | 第69-70页 |
二、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让人民得到切实的利益 | 第70-71页 |
三、政策要具有科学性、连续性和稳定性,确保政策诚信 | 第71-72页 |
四、把诚信建设渗透到党的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中去 | 第72-74页 |
五、外交工作要说话算数,坚守诚信 | 第74-75页 |
第三节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政治诚信理论与实践 | 第75-79页 |
一、坚持高举旗帜、推进事业与理论创新、与时俱进的统一 | 第75-76页 |
二、党员干部讲诚信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 | 第76-78页 |
三、把诚信建设贯穿到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| 第78-79页 |
四、诚信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新的安全观的重要保证 | 第79页 |
第四节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政治诚信理论与实践 | 第79-86页 |
一、解放思想,推进理论创新 | 第80-81页 |
二、执政为民,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| 第81-82页 |
三、求真务实,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| 第82-85页 |
四、坦诚互信,建设和谐世界 | 第85-86页 |
第五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政治诚信理论与实践的基本特点及意义 | 第86-91页 |
一、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政治诚信理论与实践的基本特点 | 第86-88页 |
二、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政治诚信理论与实践的意义 | 第88-91页 |
第三章 当前中国政治诚信缺失的理性分析 | 第91-119页 |
第一节 当前中国政治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| 第91-99页 |
一、公共政策执行力度不一 | 第91-93页 |
二、政府信息准确度不足 | 第93-94页 |
三、政治民主和政治透明度不高 | 第94-96页 |
四、以权代法和以权谋私时有发生 | 第96-97页 |
五、政府管理和服务功能表现不到位 | 第97-98页 |
六、公民政治参与参差不齐 | 第98-99页 |
第二节 当前中国政治诚信缺失的危害 | 第99-104页 |
一、政治运行成本加大,政治资源和效率受折 | 第99-100页 |
二、影响社会信用状况,经济发展受害 | 第100-101页 |
三、冲击道德文化,主体发展受挫 | 第101-102页 |
四、削弱政权合法性,政局稳定受牵 | 第102-103页 |
五、国际影响力下降,民族形象受损 | 第103-104页 |
第三节 当前中国政治诚信缺失的成因 | 第104-119页 |
一、历史传统与政治失信 | 第104-108页 |
二、现实矛盾与政治失信 | 第108-119页 |
第四章 当前中国政治诚信建设的价值诉求 | 第119-149页 |
第一节 回应民意是当前中国政治诚信建设的人本基础 | 第119-125页 |
一、回应民意与当前中国政治诚信的契合 | 第119-122页 |
二、回应民意的现实要求 | 第122-125页 |
第二节 改善民生是当前中国政治诚信建设的现实依据 | 第125-132页 |
一、改善民生是当前中国政治诚信建设的客观要求 | 第126-129页 |
二、改善民生的现实要求 | 第129-132页 |
第三节 维护公正是当前中国政治诚信建设的重要保障 | 第132-141页 |
一、维护公正是实现政治诚信的制度保障 | 第132-137页 |
二、维护公正的现实要求 | 第137-141页 |
第四节 实现善治是当前中国政治诚信建设的理想模式 | 第141-149页 |
一、善治是一种理想的制度模式 | 第141-145页 |
二、善治实现的现实要求 | 第145-149页 |
第五章 当前中国政治诚信建设的制度选择 | 第149-175页 |
第一节 政治诚信建设需要制度的关照 | 第149-154页 |
一、制度通过规范功能,使政治诚信得以建立和巩固 | 第150-151页 |
二、制度通过重塑功能,使形成统一的诚信道德 | 第151-152页 |
三、制度通过抑制机会主义功能,使政治诚信行为容易确定和可预见 | 第152-153页 |
四、制度通过传递信息功能,使政治诚信行为成本大大降低 | 第153-154页 |
第二节 当前中国政治诚信建设的制度选择必须坚持的原则 | 第154-158页 |
一、坚持以人为本与执政为民相统一的原则 | 第154-155页 |
二、坚持合理性与合法性相统一的原则 | 第155-156页 |
三、坚持规范性与可行性相统一的原则 | 第156-157页 |
四、坚持稳定性与适时性相统一的原则 | 第157-158页 |
第三节 优化当前中国政治诚信的制度环境 | 第158-170页 |
一、优化当前中国政治诚信制度环境的必要性 | 第159-160页 |
二、优化当前中国政治诚信制度环境的基本路径 | 第160-170页 |
第四节 增强制度执行力是当前中国政治诚信建设的关键环节 | 第170-175页 |
一、做好制度的创新,制订科学合理的制度 | 第170-171页 |
二、加强组织领导,建立制度执行机制 | 第171-173页 |
三、强化监督,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| 第173-175页 |
第六章 当前中国政治诚信建设的道德推进 | 第175-205页 |
第一节 构建政治诚信的道德规范 | 第175-185页 |
一、构建诚信道德规范的现实基础 | 第176-177页 |
二、构建政治诚信道德规范的指导思想 | 第177-180页 |
三、构建政治诚信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 | 第180-185页 |
第二节 加强政治诚信的道德教育 | 第185-192页 |
一、当前中国政治诚信德教育的基本要求 | 第185-189页 |
二、构建科学、有效的政治诚信道德教育机制 | 第189-192页 |
第三节 推进政治诚信的道德实践 | 第192-205页 |
一、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 | 第193-195页 |
二、诚信履行党和政府职能 | 第195-199页 |
三、推进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| 第199-205页 |
结论 | 第205-20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09-21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| 第215-217页 |
致谢 | 第217-219页 |
个人简历 | 第219-22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