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8页 |
第1章文献综述 | 第18-38页 |
·土壤氮素 | 第18-20页 |
·氮素的形态及含量 | 第18-19页 |
·氮的输入 | 第19-20页 |
·土壤氮素的损失途径 | 第20-26页 |
·氮素的径流流失 | 第21-23页 |
·氮素的淋溶流失 | 第23-25页 |
·氨挥发 | 第25-26页 |
·土壤氮素的转化 | 第26-33页 |
·土壤有机氮的矿化 | 第26-30页 |
·土壤氮的固定 | 第30-31页 |
·硝化与反硝化 | 第31-33页 |
·农业面源污染的工拦截技术 | 第33-35页 |
·人工湿地技术在面源污染中的应用 | 第33-34页 |
·前置库技术在面源污染中的应用 | 第34页 |
·水土保持技术在面源污染中的应用 | 第34-35页 |
·农业生态工程技术在面源污染中的应用 | 第35页 |
·结语 | 第35-38页 |
第2章 绪论 | 第38-44页 |
·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38-40页 |
·研究目标 | 第40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40-42页 |
·三峡库区小流域土壤氮素空间分布特征 | 第40页 |
·三峡库区紫色土氮素矿化动态特征 | 第40-41页 |
·三峡库区紫色土氮素渗漏淋失规律 | 第41页 |
·三峡库区小流域土壤氮素径流流失特征及防控措施 | 第41-42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42-44页 |
第3章 三峡库区小流域土壤氮素空间分布特征 | 第44-68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44-48页 |
·研究区概况 | 第44-46页 |
·采样与分析 | 第46-47页 |
·数据处理与计算方法 | 第47-48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48-66页 |
·小流域土壤氮素的空间异质性与分布格局 | 第48-51页 |
·地形因子对小流域土壤氮素分布的影响 | 第51-61页 |
·小流域土壤氮素垂直分布特征 | 第61-66页 |
·讨论与小结 | 第66-68页 |
第4章 三峡库区紫色土氮素矿化动态特征 | 第68-94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69-71页 |
·供试土壤采集及制备 | 第69-70页 |
·试验设计 | 第70页 |
·矿化样品采集及测定 | 第70-71页 |
·数据计算及处理 | 第71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71-92页 |
·紫色土净氮矿化对温度变化的响应 | 第71-79页 |
·紫色土净氮矿化对水分变化的响应 | 第79-87页 |
·不同质地紫色土矿化作用的对比分析 | 第87-89页 |
·紫色土净氮矿化对温度和水分交互作用的响应 | 第89-92页 |
·讨论与小结 | 第92-94页 |
第5章 三峡库区紫色土氮素渗漏淋失规律 | 第94-116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95-97页 |
·研究区概况 | 第95页 |
·供试土样采集 | 第95-96页 |
·土柱的制备 | 第96-97页 |
·试验设计 | 第97页 |
·样品分析及数据处理 | 第97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97-114页 |
·水分的输入与输出 | 第97-98页 |
·氮素渗漏淋溶的实时动态变化 | 第98-105页 |
·氮素渗漏淋溶的累积动态变化 | 第105-112页 |
·氮素渗漏淋溶的形态特征 | 第112-114页 |
·讨论与小结 | 第114-116页 |
第6章 三峡库区小流域旱坡地氮素流失特征及防控措施研究 | 第116-140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117-120页 |
·研究区概况 | 第117页 |
·试验设计 | 第117-119页 |
·样品采集与分析 | 第119-120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120-138页 |
·小流域旱坡地水土流失特征 | 第120-128页 |
·小流域旱坡地土壤氮素流失特征 | 第128-137页 |
·小流域旱坡地径流过程中氮素流失的形态特征 | 第137-138页 |
·讨论与小结 | 第138-140页 |
第7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40-146页 |
·主要结论 | 第140-142页 |
·论文的创新工作 | 第142页 |
·存在问题 | 第142-143页 |
·研究展望 | 第143-1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6-162页 |
致谢 | 第162-164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| 第1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