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天文学、地球科学论文--地球物理学论文--水文化学论文

重庆市地下河发育、分布的控制机制及水文地球化学区域特征研究

摘要第1-10页
Abstract第10-15页
第1章 绪论第15-33页
   ·选题背景和意义第15-17页
   ·岩溶地下河的定义及其特征第17-20页
     ·对岩溶地下河认识的历史第17-18页
     ·岩溶地下河的定义及特征第18-20页
   ·岩溶地下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0-27页
     ·岩溶地下河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进展第20-21页
     ·岩溶地下河形成演化研究第21-22页
     ·岩溶地下河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第22-26页
     ·重庆岩溶地下河研究现状第26-27页
   ·科学问题分析第27页
   ·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7-28页
     ·主要研究内容第27-28页
     ·技术路线第28页
   ·样品采集及分析测试第28-33页
     ·阴阳离子采样和测试方法第29页
     ·同位素样品采样及分析方法第29-33页
第2章 重庆地区碳酸盐岩的分布及岩溶形态特征第33-41页
   ·重庆地区自然地理概况第33-34页
   ·重庆地区地质构造特征第34-35页
   ·重庆碳酸盐岩的分布第35-37页
   ·重庆地区岩溶形态特征第37-41页
第3章 重庆地区岩溶地下河发育、分布及其控制机制第41-71页
   ·重庆地区岩溶地下河的分布第41-47页
   ·重庆地区地下河发育、分布的控制机制第47-64页
     ·岩组结构对地下河发育、分布的控制第47-50页
     ·地质构造对地下河发育、分布的控制第50-62页
     ·地貌条件对地下河发育、分布的控制第62-64页
   ·岩溶地下河类型划分第64-68页
     ·汇流型第64-66页
     ·分流型第66-67页
     ·平行流型第67-68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68-71页
第4章 区域岩溶地下河水化学组成特征第71-103页
   ·地下河采样点基本情况及分布第71-74页
   ·地下河水文地球化学基本特征第74-79页
     ·综合性指标的变化第74-77页
     ·地下河水化学组分的变化特征第77-79页
   ·地下河水文地球化学的区域变化第79-97页
   ·岩溶地下河系统水—岩—气相互作用特征及区域演化第97-102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02-103页
第5章 区域岩溶地下河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第103-125页
   ·区域地下河δ~(18)O,δ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第104-111页
     ·δ~(18)O,δD同位素组成及其区域变化第104-105页
     ·氘盈余(d-excess)值第105-111页
   ·区域地下河δ~(13)C-DIC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第111-115页
     ·δ~(13)C同位素组成及其区域变化第111-113页
     ·基于δ~(13)C的地下河水碳来源及变化第113-115页
   ·区域地下河~(87)Sr/~(86)Sr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第115-118页
     ·地下河Sr~(2+)含量及~(87)Sr/~(86)Sr的组成及变化第116-117页
     ·基于~(87)Sr/~(86)Sr的地下河污染研究第117-118页
   ·区域地下河δ~(34)S-SO_4~(2-)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第118-123页
     ·地下河δ~(34)S-SO_4~(2-)的组成及变化第119-122页
     ·基于~(87)Sr/~(86)Sr-δ~(34)S的重庆地下河SO_4~(2-)来源研究第122-123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23-125页
第6章 重庆岩溶区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对策建议第125-133页
   ·岩溶地下水污染严重,造成水质性缺水第125-129页
   ·岩溶石漠化范围大,问题多第129-130页
   ·对策建议第130-133页
第7章 结论与展望第133-139页
   ·论文主要结论第133-135页
   ·论文创新点第135-136页
   ·存在的问题第136页
   ·展望第136-139页
参考文献第139-153页
附录第153-163页
致谢第163-165页
个人简历第165-167页

论文共16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农业分工和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--基于中国家庭生产方式背景的分析
下一篇:三峡库区小流域土壤氮素迁移转化及调控技术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