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7-13页 |
·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| 第7-8页 |
·勘查区研究历史及现状综述 | 第8-10页 |
·本次研究工作和主要工作量 | 第10-13页 |
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0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10-11页 |
·主要工作量 | 第11页 |
·主要成果 | 第11-13页 |
第二章 区域地质 | 第13-25页 |
·区域地层 | 第13-15页 |
·区域构造 | 第15-20页 |
·褶皱 | 第17-18页 |
·断裂 | 第18-20页 |
·区域岩浆岩 | 第20-24页 |
·矿产 | 第24-25页 |
第三章 铜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矿床类型划分 | 第25-29页 |
·成矿系列概述 | 第25-26页 |
·成矿系列与矿床类型的划分 | 第26-29页 |
第四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| 第29-75页 |
·与元古界海底火山—沉积变质有关的大梁子铜铁(稀土)矿床 | 第29-37页 |
·矿区地质特征 | 第30-31页 |
·矿床地质特征 | 第31-33页 |
·矿床成因 | 第33-37页 |
·小结 | 第37页 |
·与海西晚期基性—超基性侵入体有关的铜镍(PGE)、钒钛磁铁矿典型矿床 | 第37-54页 |
·岩浆熔离—贯入型白马寨铜镍矿 | 第37-51页 |
·矿区地质特征 | 第37-40页 |
·矿床地质特征 | 第40-46页 |
·矿床成因 | 第46-51页 |
·小结 | 第51页 |
·岩浆熔离分异型棉花地含铜镍钒钛磁铁矿 | 第51-54页 |
·矿区地质特征 | 第51-53页 |
·矿床地质特征 | 第53-54页 |
·矿床成因 | 第54页 |
·与印支期海底基性火山有关的龙脖河铜矿 | 第54-66页 |
·矿区地质特征 | 第54-57页 |
·矿床地质特征 | 第57-59页 |
·矿床成因 | 第59-65页 |
·小结 | 第65-66页 |
·与喜山期碱性正长斑岩有关的铜钼金矿床 | 第66-75页 |
·矿区地质特征 | 第67页 |
·矿床地质特征 | 第67-72页 |
·铜厂、长安冲矽卡岩—斑岩型铜钼(金)矿 | 第67-70页 |
·长安热液改造型金矿 | 第70-72页 |
·矿床成因 | 第72-74页 |
·小结 | 第74-75页 |
第五章 成矿地质条件 | 第75-80页 |
·地层控矿条件 | 第75页 |
·构造条件 | 第75-77页 |
·岩浆岩条件 | 第77-80页 |
·火山岩 | 第77-78页 |
·基性—超基性侵入岩 | 第78-79页 |
·碱性中性侵入岩 | 第79-80页 |
第六章 找矿标志及找矿方向 | 第80-87页 |
·找矿标志 | 第80-82页 |
·与元古界海底火山—沉积变质有关的矿床 | 第80页 |
·与海西晚期基性—超基性侵入体有关的矿床 | 第80页 |
·与印支期海底基性火山有关的矿床 | 第80-81页 |
·与喜山期碱性正长斑岩有关的矿床 | 第81-82页 |
·找矿方向 | 第82-87页 |
·龙脖河铜矿床矿集区及其外围 | 第82页 |
·大梁子—公鸡山铜铁矿床矿集区极其外围 | 第82-83页 |
·水源—棉花地—马鞍底一带 | 第83-84页 |
·白马寨—营盘街—新安里一带 | 第84-85页 |
·蒋家坪—牛栏冲一带 | 第85-87页 |
第七章 总结 | 第87-89页 |
致谢 | 第89-9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0-94页 |
附录A: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| 第94页 |
附录B:图版及说明 | 第94-9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