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流域风化剥蚀作用及碳侵蚀通量的初步研究--以金沙江上游龙川江为例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8页 |
| 全文缩略语一览表 | 第8-9页 |
| 图索引 | 第9-10页 |
| 表索引 | 第10-11页 |
| 目录 | 第11-14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21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4-16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动态 | 第16-18页 |
| ·本人研究工作的开展 | 第18-20页 |
| ·研究价值及实践指导意义 | 第20-21页 |
| ·理论价值 | 第20页 |
| ·实践指导意义 | 第20-21页 |
|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、取样及数据分析 | 第21-29页 |
| ·研究区概况 | 第21-26页 |
| ·地理背景 | 第21页 |
| ·水文背景 | 第21-23页 |
| ·气候特点 | 第23页 |
| ·地质地貌背景 | 第23-24页 |
| ·植被与土壤 | 第24-25页 |
| ·研究区存在的问题 | 第25-26页 |
| ·取样与测试分析 | 第26-27页 |
| ·河水样品的采集 | 第26-27页 |
| ·河水样品的分析测定 | 第27页 |
| ·技术路线及工作历程 | 第27-29页 |
| 第三章 流域水文化学特征和主要风化过程 | 第29-47页 |
| ·河流水化学特征分析 | 第29-34页 |
| ·龙川江流域水体的水文化学特征 | 第29-32页 |
| ·河流主离子组成的季节变化分析 | 第32-34页 |
| ·水体中各离子主要来源 | 第34-38页 |
| ·Gibbs图判断流域主要控制类型 | 第34-35页 |
| ·大气降水对河流的贡献 | 第35-36页 |
| ·人为活动因素对河水化学的影响 | 第36-38页 |
| ·河流水化学的物质来源与流域内主要的化学风化反应 | 第38-45页 |
| ·离子三角分析图分析 | 第38-40页 |
| ·主要风化过程 | 第40-42页 |
| ·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 | 第42-4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5-47页 |
| 第四章 流域内化学风化量及机械剥蚀量的估算分析 | 第47-56页 |
| ·龙川江流域化学风化量的估算 | 第47-50页 |
| ·化学风化率 | 第47-48页 |
| ·离子径流模数 | 第48-50页 |
| ·龙川江流域盆地的机械剥蚀作用(输沙量) | 第50-55页 |
| ·水沙关系 | 第50-53页 |
| ·机械剥蚀率的两种估算方法 | 第53页 |
| ·机械剥蚀率的估算 | 第53-5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| 第五章 龙川江流域碳侵蚀通量的初步研究 | 第56-73页 |
| ·河流碳输移量的概况 | 第56-58页 |
| ·控制各形式碳输出的相关因素 | 第58-60页 |
| ·碳输出随水文动力过程及季节变化分析 | 第60-66页 |
| ·径流水各形式碳的季节性变化 | 第60-63页 |
| ·随水文过程的变化响应 | 第63-64页 |
| ·碳含量随总悬浮物的变化分析 | 第64-66页 |
| ·流域各形态碳侵蚀的输送特点 | 第66-71页 |
| ·流域内各形式碳的输送特征 | 第67-69页 |
| ·流域内各形式碳的输送量及对洪水的响应 | 第69页 |
| ·碳在输送过程中对洪水的响应 | 第69-71页 |
| ·本章结语 | 第71-73页 |
| 第六章 研究结论 | 第73-75页 |
| 第七章 综合讨论 | 第75-82页 |
| ·论文中所涉及到相关问题的讨论 | 第75-78页 |
| ·机械剥蚀率及输沙模数是否可替换表示的讨论 | 第75-76页 |
| ·离子径流模数与化学风化率之间关系的讨论 | 第76页 |
| ·DOC/POC | 第76页 |
| ·影响流域风化剥蚀作用的控制因素讨论 | 第76-77页 |
| ·论文研究方法的讨论 | 第77-78页 |
| ·论文研究的优势 | 第78页 |
| ·本研究在理论方法上的创新 | 第78-80页 |
| ·论文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| 第80-8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2-90页 |
| 致谢 | 第90-91页 |
| 附录: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科研活动及成果 | 第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