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1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1-22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1页 |
| ·研究目的意义 | 第11-13页 |
| ·研究的目的 | 第11-12页 |
| ·研究的意义 | 第12-13页 |
| ·相关概念及理论 | 第13-16页 |
| ·相关概念 | 第13-14页 |
| ·产业集群理论 | 第14-16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6-20页 |
| ·国内外产业集群的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| ·国内外装备制造业的研究现状 | 第17-20页 |
| ·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| 第20-22页 |
| 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0-21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21-22页 |
| 第2章 区域装备制造业集群演化机理分析 | 第22-30页 |
| ·区域装备制造业集群形成条件分析 | 第22-23页 |
| ·区域装备制造业集群演化过程分析 | 第23-26页 |
| ·水平集聚阶段 | 第23-24页 |
| ·纵向集聚阶段 | 第24-25页 |
| ·网络集聚阶段 | 第25-26页 |
| ·区域装备制造业集群演化各阶段的特征分析 | 第26-28页 |
| ·区域装备制造业集群演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28-29页 |
| ·专业化市场的形成 | 第28页 |
| ·企业间的竞争关系 | 第28-29页 |
| ·企业间的分工与专业化 | 第2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9-30页 |
| 第3章 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集群演化动力分析 | 第30-37页 |
| ·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 | 第30-31页 |
| ·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集群演化动力模式分析 | 第31-33页 |
| ·吸引型动力模式 | 第31-32页 |
| ·衍生型动力模式 | 第32-33页 |
| ·诱发型动力模式 | 第33页 |
| ·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集群演化动力因素分析 | 第33-36页 |
| ·核心企业的主导作用 | 第34页 |
| ·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 | 第34-35页 |
| ·创新人才的培养 | 第35页 |
| ·技术创新的推动 | 第35-3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| 第4章 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集群演化动力体系设计 | 第37-45页 |
| ·集群水平集聚阶段动力体系设计 | 第37-40页 |
| ·区位因素 | 第37-38页 |
| ·外部经济 | 第38-40页 |
| ·集群纵向集聚阶段动力体系设计 | 第40-42页 |
| ·知识溢出效应 | 第40-41页 |
| ·本地文化动力 | 第41-42页 |
| ·集群网络集聚阶段动力体系设计 | 第42-44页 |
| ·创新网络 | 第42-43页 |
| ·政府政策 | 第43-4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| 第5章 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集群演化的组织与运行机制的设计 | 第45-53页 |
| ·集群演化动力体系的组织机制 | 第45-48页 |
| ·集群学习方式 | 第45-46页 |
| ·集群的信任与合作过程 | 第46-48页 |
| ·集群演化动力体系的运行机制 | 第48-52页 |
| ·动力体系的运行方式 | 第48-50页 |
| ·动力体系的运行过程 | 第50-5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| 第6章 东北地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集群实证研究 | 第53-67页 |
| ·东北地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集群现状分析 | 第53-56页 |
| 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| 第54页 |
| ·指标体系的构成设计 | 第54-56页 |
| ·集群演化的动力评价分析 | 第56-64页 |
| ·评价方法 | 第56-57页 |
| ·评价步骤 | 第57-59页 |
| ·评价结果 | 第59-64页 |
| ·提高集群演化动力的对策及建议 | 第64-66页 |
| ·吸引投资和引进技术 | 第64-65页 |
| ·加强企业间竞争与合作 | 第65页 |
| ·大力发展中介组织 | 第65-66页 |
| ·优化文化环境 | 第6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| 结论 | 第67-6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9-74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4-75页 |
| 致谢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