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1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1-20页 |
| ·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1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·相关理论基础 | 第12-13页 |
| ·知识管理理论 | 第12页 |
| ·竞合理论 | 第12-13页 |
| ·战略联盟理论 | 第13页 |
| ·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3-17页 |
| ·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| ·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| 第16-17页 |
| ·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7-20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7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| ·技术路线 | 第18-20页 |
| 第2章 R&D 联盟知识转移风险形成机理研究 | 第20-32页 |
| ·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20-24页 |
| ·R&D 联盟内涵 | 第20-21页 |
| ·R&D 联盟知识的内涵及分类 | 第21-22页 |
| ·R&D 联盟知识转移概念的界定 | 第22-23页 |
| ·R&D 联盟知识转移风险内涵及特征 | 第23-24页 |
| ·R&D 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24-29页 |
| ·R&D 联盟知识转移的过程 | 第24-27页 |
| ·R&D 联盟知识转移的障碍因素 | 第27-29页 |
| ·R&D 联盟知识转移风险形成机理 | 第29-31页 |
| ·联盟知识的粘性 | 第29-30页 |
| ·联盟伙伴之间的协同关系 | 第30页 |
| ·R&D 联盟与外部的互动 | 第30-3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| 第3章 R&D 联盟知识转移风险识别与评价 | 第32-53页 |
| ·R&D 联盟知识转移风险的类型 | 第32-37页 |
| ·按照知识性质的风险分类 | 第32-34页 |
| ·按照R&D 联盟知识转移过程的风险分类 | 第34-37页 |
| ·R&D 联盟知识转移风险影响因素识别 | 第37-48页 |
| ·R&D 联盟知识转移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7-41页 |
| ·R&D 联盟知识转移风险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 | 第41-42页 |
| ·R&D 联盟知识转移风险影响因素评价评价方法 | 第42-48页 |
| ·R&D 联盟知识转移风险的评价 | 第48-52页 |
| ·风险矩阵法的介绍 | 第48页 |
| ·R&D 联盟知识转移风险评价模型 | 第48-52页 |
| ·基于风险矩阵的风险评价 | 第5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| 第4章 R&D 联盟知识转移风险控制策略 | 第53-57页 |
| ·伙伴选择阶段控制策略 | 第53页 |
| ·协同创新阶段控制策略 | 第53-56页 |
| ·知识泄露风险的控制策略 | 第53-54页 |
| ·知识破损风险的控制策略 | 第54页 |
| ·知识型成员流失风险的控制策略 | 第54页 |
| ·协作风险的控制策略 | 第54-56页 |
| ·利益分配阶段控制策略 | 第5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| 第5章 实证研究 | 第57-63页 |
| ·NEC 公司和SATO 公司R& D 联盟知识转移的现状 | 第57-58页 |
| ·NEC 公司和SATO 公司的R&D 联盟知识转移风险类型 | 第58页 |
| ·NEC 公司和SATO 公司R& D 联盟知识转移风险评价 | 第58-60页 |
| ·NEC 公司和SATO 公司R& D 联盟知识转移控制策略 | 第60-62页 |
| ·联盟内部知识管理控制 | 第61页 |
| ·人员绩效评价控制 | 第61页 |
| ·文化机制控制 | 第61-6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2-63页 |
| 结论 | 第63-6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4-70页 |
|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70-71页 |
| 致谢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