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13页 |
Abstract | 第13-16页 |
第1章 前言 | 第16-34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7-19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8-19页 |
·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 | 第19-29页 |
·关于粮食需求研究方法 | 第20-21页 |
·国内外学者对我国粮食消费需求研究的主要结论 | 第21-26页 |
·我国粮食需求的影响因素 | 第26-28页 |
·影响粮食需求预测可靠程度的因素 | 第28-29页 |
·研究进展述评 | 第29页 |
·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29-32页 |
·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| 第29-30页 |
·主要研究方法 | 第30-31页 |
·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| 第31-32页 |
·研究创新与不足 | 第32-34页 |
·研究的主要创新 | 第32页 |
·研究不足 | 第32-34页 |
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| 第34-46页 |
·基本概念与范畴的界定 | 第34-35页 |
·粮食 | 第34-35页 |
·消费 | 第35页 |
·需求 | 第35页 |
·理论基础 | 第35-40页 |
·收入消费理论 | 第35-36页 |
·需求层次理论 | 第36页 |
·弹性理论 | 第36-39页 |
·消费偏好理论 | 第39-40页 |
·预测分析方法 | 第40-45页 |
·灰色系统理论 | 第40-42页 |
·GM(1,1)三大检验方法 | 第42-43页 |
·线性函数预测方法 | 第43-4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第3章 国外粮食消费的特点与趋势 | 第46-58页 |
·国外粮食消费的特点与启示 | 第46-53页 |
·欧美国家粮食消费特征分析 | 第46-49页 |
·韩国、日本粮食消费特征分析 | 第49-51页 |
·国外粮食消费特征对我国的启示 | 第51-53页 |
·世界粮食消费趋势分析 | 第53-57页 |
·人口增长带来粮食消费刚性增长 | 第53页 |
·食物消费结构升级拉动粮食消费增长 | 第53-54页 |
·解决贫困人口营养不良问题任重道远 | 第54-56页 |
·生物质能源开发与人争粮愈演愈烈 | 第56-5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第4章 粮食需求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趋势 | 第58-64页 |
·宏观影响因素 | 第58-61页 |
·人口 | 第58-59页 |
·城镇化进程 | 第59-60页 |
·国家经济增长与工业化进程 | 第60-61页 |
·畜牧业发展 | 第61页 |
·国家粮食消费政策 | 第61页 |
·微观影响因素 | 第61-63页 |
·价格 | 第61-62页 |
·城乡居民收入增长 | 第62页 |
·饮食习惯 | 第62-6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第5章 我国粮食消费的历史、现状与趋势 | 第64-77页 |
·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消费的历史回顾 | 第64-67页 |
·我国居民粮食消费现状 | 第67-71页 |
·粮食消费用途结构 | 第68-69页 |
·粮食品种消费结构 | 第69-70页 |
·城乡居民粮食消费差异 | 第70-71页 |
·中长期粮食需求总量预测 | 第71-74页 |
·灰色系统理论用于粮食需求总量预测的适用性分析 | 第71页 |
·我国粮食需求总量的GM(1,1)新陈代谢模型 | 第71-72页 |
·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 | 第72-74页 |
·我国居民粮食需求的中长期趋势展望 | 第74-7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6-77页 |
第6章 中国稻谷需求中长期趋势分析 | 第77-89页 |
·我国稻谷消费的结构和格局 | 第77-82页 |
·我国稻谷消费的年度变化 | 第77-78页 |
·我国稻谷消费的用途结构 | 第78-79页 |
·我国稻米口粮消费的区域差异 | 第79-81页 |
·稻谷消费的品种特征 | 第81-82页 |
·稻谷需求模型 | 第82-86页 |
·模型结构与方程形式 | 第82-84页 |
·研究数据 | 第84页 |
·方案设计 | 第84页 |
·模拟结果 | 第84-86页 |
·中长期稻谷需求预测 | 第86页 |
·稻谷需求中长期趋势分析 | 第86-8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7-89页 |
第7章 中国玉米需求中长期趋势分析 | 第89-101页 |
·我国玉米消费需求的结构和格局 | 第89-92页 |
·我国玉米消费的年度变化 | 第89-91页 |
·我国玉米消费的结构变化 | 第91-92页 |
·我国玉米消费的区域特征 | 第92页 |
·玉米在饲料工业中的作用和地位 | 第92-93页 |
·粮食供求紧平衡下的玉米加工 | 第93-94页 |
·玉米需求模型 | 第94-98页 |
·模型结构与方程形式 | 第94-96页 |
·研究数据 | 第96页 |
·方案设计 | 第96-97页 |
·模拟结果 | 第97-98页 |
·中长期玉米需求预测 | 第98页 |
·玉米需求中长期趋势分析 | 第98-10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00-101页 |
第8章 中国小麦需求中长期趋势分析 | 第101-113页 |
·我国小麦消费的结构和格局 | 第101-107页 |
·我国小麦消费的年度变化 | 第102-103页 |
·我国小麦消费的用途结构 | 第103页 |
·我国小麦口粮消费的区域差异 | 第103-106页 |
·小麦消费的品种特征 | 第106-107页 |
·小麦需求模型 | 第107-111页 |
·模型结构与方程形式 | 第107-108页 |
·研究数据 | 第108页 |
·方案设计 | 第108-109页 |
·研究结果与分析 | 第109-110页 |
·中长期小麦需求预测 | 第110-111页 |
·我国小麦需求中长期趋势分析 | 第11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11-113页 |
第9章 中国大豆需求中长期趋势分析 | 第113-126页 |
·我国大豆消费的结构和格局 | 第113-116页 |
·我国大豆消费的年度变化 | 第113-115页 |
·我国大豆消费的结构变化 | 第115页 |
·我国大豆消费的区域特征 | 第115-116页 |
·豆油消费在植物油消费中的地位 | 第116-118页 |
·豆粕消费与畜产品生产增长 | 第118-119页 |
·大豆需求模型 | 第119-123页 |
·模型结构与方程形式 | 第119-121页 |
·研究数据 | 第121页 |
·方案设计 | 第121-122页 |
·模拟结果 | 第122-123页 |
·中长期大豆需求预测 | 第123页 |
·大豆需求中长期趋势分析 | 第123-12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24-126页 |
第10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| 第126-135页 |
·主要结论 | 第126-130页 |
·有关中长期粮食需求总量 | 第126-128页 |
·有关中长期稻谷需求 | 第128-129页 |
·有关中长期玉米需求 | 第129页 |
·有关中长期小麦需求 | 第129-130页 |
·有关中长期大豆需求 | 第130页 |
·政策建议 | 第130-135页 |
·积极引导科学合理的粮食消费 | 第131-132页 |
·不断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| 第132-133页 |
·确保国家口粮安全,不断优化和调整粮食品种结构 | 第133-134页 |
·整合优化粮食流通资源,提高粮食流通效率 | 第134页 |
·努力提高统筹国际国内农业两种资源、两种市场的能力,积极实施海外农业资源利用战略 | 第134-13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5-142页 |
附表 | 第142-153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53-154页 |
致谢 | 第1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