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1 引言 | 第9-19页 |
·马铃薯疮痂病的研究进展 | 第9-11页 |
·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生和危害 | 第9页 |
·马铃薯疮痂病的症状 | 第9-10页 |
·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病因素 | 第10页 |
·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治 | 第10-11页 |
·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的研究 | 第11-12页 |
·早期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的命名 | 第11页 |
·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的种类及多样性 | 第11-12页 |
·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致病毒素的研究 | 第12-16页 |
·病原菌致病毒素的介绍 | 第12-13页 |
·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毒素的研究进展 | 第13-14页 |
·影响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毒素产生的因素 | 第14-15页 |
·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 | 第15-16页 |
·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毒素的应用 | 第16页 |
·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毒素的致病作用 | 第16-18页 |
·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8-19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19-26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19-20页 |
·供试菌株 | 第19页 |
·供试材料 | 第19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19-20页 |
·主要试剂 | 第20页 |
·马铃薯疮痂病原菌的培养 | 第20-22页 |
·不同培养基 | 第20-21页 |
·冻管制备 | 第21页 |
·冻管的检测 | 第21页 |
·菌的活化 | 第21页 |
·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| 第21-22页 |
·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毒素的提取 | 第22页 |
·培养条件对病原菌产毒的影响 | 第22-23页 |
·最适产毒培养基筛选 | 第22-23页 |
·最佳产毒培养时间的确定 | 第23页 |
·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毒素薄层层析 | 第23页 |
·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毒素的生物测定 | 第23-24页 |
·粗提毒素与培养滤液的生物活性测定 | 第23页 |
·毒素的不同组分活性测定 | 第23-24页 |
·毒素主活性组分有效浓度测定 | 第24页 |
·毒素主活性组分生物活性测定 | 第24页 |
·二次提取毒素的生物活性检测 | 第24页 |
·毒素主活性组分高效液相色谱(HPLC)检测 | 第24-25页 |
·质谱分析 | 第25-26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26-36页 |
·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毒素的提取 | 第26页 |
·培养条件对病菌产毒的影响 | 第26-29页 |
·适宜产毒培养基筛选结果 | 第26-28页 |
·最佳产毒培养时间的确定 | 第28-29页 |
·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粗提毒素的薄层分离结果 | 第29页 |
·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毒素的生物活性测定 | 第29-34页 |
·粗提毒素与培养滤液的生物活性测定结果 | 第29页 |
·毒素的不同组分活性测定结果 | 第29-31页 |
·毒素主活性组分有效浓度测定结果 | 第31-32页 |
·毒素主活性组分生物活性测定结果 | 第32-33页 |
·二次提取毒素的生物活性测定结果 | 第33-34页 |
·毒素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| 第34页 |
·质谱分析 | 第34-36页 |
4 讨论 | 第36-39页 |
·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菌株CPS-2 最适培养条件的确定 | 第36-37页 |
·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菌株CPS-2 毒素活性组分的确定 | 第37-38页 |
·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菌株CPS-2 活性毒素组分分析 | 第38页 |
·下一步工作 | 第38-39页 |
结论 | 第39-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0-49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49-50页 |
作者简历 | 第50-51页 |
致谢 | 第51-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