棉花黄萎菌DAS-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1页 |
| 1. 引言 | 第11-15页 |
| ·棉花黄萎病 | 第11-12页 |
| ·棉花黄萎病的检测方法 | 第12-13页 |
| ·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3页 |
| ·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3-15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3页 |
| ·技术路线 | 第13-15页 |
| 2. 材料与方法 | 第15-23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15-18页 |
| ·供试病原菌 | 第15页 |
| ·供试棉花品种 | 第15页 |
| ·所用培养基 | 第15页 |
| ·蛋白提取用溶液及试剂 | 第15-16页 |
| ·免疫用试剂 | 第16页 |
| ·多克隆抗体纯化用试剂及溶液 | 第16页 |
| ·间接ELISA 检测用试剂及溶液 | 第16页 |
| ·SDS-PAGE 凝胶检测试剂 | 第16-17页 |
| ·双抗夹心法检测用试剂及溶液 | 第17-18页 |
| ·主要仪器 | 第18页 |
| ·试验方法 | 第18-23页 |
| ·黄萎菌菌丝蛋白的制备 | 第18-19页 |
| ·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| 第19页 |
| ·抗体蛋白的提取与纯化(硫酸铵沉淀法) | 第19页 |
| ·间接ELISA 方法 | 第19页 |
| ·抗体特异性检测 | 第19-20页 |
| ·抗体SDS-PAGE 凝胶检测 | 第20页 |
| ·DAS-ELISA 方法 | 第20页 |
| ·抗体的标记 | 第20页 |
| ·抗体标记后特异性的检测 | 第20页 |
| ·抗体标记后灵敏度测定 | 第20-21页 |
| ·抗体标记后效价的测定 | 第21页 |
| ·供试棉苗的种植及接种 | 第21页 |
| ·接种棉苗样品的处理 | 第21页 |
| ·田间棉花植株黄萎菌的测定 | 第21页 |
| ·接种棉苗体内黄萎菌动态分布 | 第21-22页 |
| ·不同抗病性棉花品种接种后的动态分布 | 第22页 |
| ·嫁接棉花各部位黄萎菌含量的测定 | 第22页 |
| ·不同品种棉花种子带菌率的测定 | 第22-23页 |
| 3. 结果与分析 | 第23-35页 |
| ·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| 第23-24页 |
| ·抗血清的提取 | 第23页 |
| ·抗体蛋白的提取 | 第23页 |
| ·多克隆抗体的纯化 | 第23-24页 |
| ·间接ELISA 方法测定多克隆抗体的各项性质 | 第24-25页 |
| ·抗体特异性检测 | 第24页 |
| ·抗体SDS-PAGE 凝胶检测 | 第24-25页 |
| ·多克隆抗体的标记及性质测定 | 第25-27页 |
| ·多克隆抗体的标记 | 第25页 |
| ·抗体标记后特异性检测 | 第25页 |
| ·抗体标记后灵敏度测定 | 第25-26页 |
| ·抗体标记后效价的测定 | 第26-27页 |
| ·DAS-ELISA 对于棉花黄萎病检测的应用 | 第27-35页 |
| ·接种棉苗带菌量的动态分布 | 第27页 |
| ·田间棉花黄萎菌的检测结果 | 第27-28页 |
| ·陆地棉与海岛棉品种接种后的动态分布 | 第28-30页 |
| ·不同抗性陆地棉之间接种后的动态分布 | 第30-33页 |
| ·嫁接棉花各部位黄萎菌含量的测定 | 第33页 |
| ·种子带菌率的测定 | 第33-35页 |
| 4. 讨论 | 第35-37页 |
| ·棉花黄萎病的检测方法 | 第35页 |
| ·棉花黄萎菌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| 第35-36页 |
| ·单克隆抗体与多克隆抗体的比较 | 第35页 |
| ·家兔的免疫 | 第35-36页 |
| ·棉花黄萎病的抗病机理 | 第36-37页 |
| 5. 结论 | 第37-3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8-41页 |
|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41-42页 |
| 作者简历 | 第42-43页 |
| 致谢 | 第43-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