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营港—滨州原油管道输送工程设计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4页 |
1.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| 第9页 |
1.2 国内原油管道概况 | 第9页 |
1.3 国外原油管道概况 | 第9-10页 |
1.4 原油管道技术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4.1 采用密闭输送工艺技术 | 第10页 |
1.4.2 加热加剂输送工艺技术 | 第10页 |
1.4.3 顺序输送及混油处理技术 | 第10-11页 |
1.4.4 管道模拟仿真软件的应用 | 第11页 |
1.4.5 输油管道常用工艺模拟软件 | 第11-12页 |
1.5 原油管道发展方向 | 第12页 |
1.6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2-14页 |
第二章 油源与市场 | 第14-17页 |
2.1 原油来源 | 第14页 |
2.2 原油测定 | 第14-16页 |
2.3 市场分析 | 第16-17页 |
第三章 输油工艺系统 | 第17-50页 |
3.1 原油管道系统 | 第17-41页 |
3.1.1 主要工艺参数 | 第17-20页 |
3.1.2 管道工艺计算 | 第20-32页 |
3.1.3 安全停输时间 | 第32-34页 |
3.1.4 混油的产生及处理 | 第34-36页 |
3.1.5 批次计算 | 第36-38页 |
3.1.6 罐容确定 | 第38-39页 |
3.1.7 适应性分析 | 第39-41页 |
3.2 站场工艺系统 | 第41-50页 |
3.2.1 站场设置 | 第41-42页 |
3.2.2 站场工艺 | 第42-43页 |
3.2.3 主要设备选型 | 第43-47页 |
3.2.4 站场主要工程量 | 第47-50页 |
第四章 瞬态工艺分析 | 第50-90页 |
4.1 概述 | 第50页 |
4.2 水击工况设定 | 第50-52页 |
4.3 水击工况分析 | 第52-65页 |
4.4 水击保护分析 | 第65-89页 |
4.5 分析结论 | 第89-90页 |
第五章 输油线路 | 第90-97页 |
5.1 材质等级选择 | 第90-91页 |
5.1.1 设计基础参数 | 第90页 |
5.1.2 钢管壁厚及耗钢量计算 | 第90-91页 |
5.1.3 材质等级技术经济分析 | 第91页 |
5.2 管型选择 | 第91-92页 |
5.2.1 钢管类型 | 第91页 |
5.2.2 钢管类型选择 | 第91-92页 |
5.3 推荐钢管及耗钢量 | 第92-93页 |
5.3.1 壁厚选取 | 第92页 |
5.3.2 钢材用量 | 第92-93页 |
5.4 管道强度及稳定性校核 | 第93-96页 |
5.4.1 强度校核 | 第93页 |
5.4.2 稳定性校核 | 第93-94页 |
5.4.3 抗震校核 | 第94-95页 |
5.4.4 管道抗漂浮校核 | 第95-96页 |
5.5 小结 | 第96-97页 |
第六章 防腐与保温 | 第97-104页 |
6.1 基础资料 | 第97页 |
6.1.1 现场情况 | 第97页 |
6.1.2 确定的工艺方案 | 第97页 |
6.2 防腐层的选择 | 第97-99页 |
6.2.1 线路管道外防腐层的选择 | 第97-98页 |
6.2.2 站内管线与设备外防腐 | 第98页 |
6.2.3 储罐防腐层的选择 | 第98-99页 |
6.3 管道保温 | 第99页 |
6.4 阴极保护 | 第99-101页 |
6.4.1 管道阴极保护 | 第99-101页 |
6.4.2 站场储罐阴极保护 | 第101页 |
6.5 干扰防护 | 第101-102页 |
6.5.1 直流杂散电流干扰防护 | 第101-102页 |
6.5.2 交流电流干扰防护 | 第102页 |
6.6 主要工程量 | 第102-103页 |
6.7 小结 | 第103-104页 |
结论 | 第104-10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5-10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| 第107-108页 |
致谢 | 第10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