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5-30页 |
1.1 微管(Microtubules) | 第15-17页 |
1.1.1 微管结构特征 | 第15-16页 |
1.1.2 微管的功能以及与肿瘤的关系 | 第16页 |
1.1.3 基于微管蛋白靶点的抗肿瘤药物分类 | 第16-17页 |
1.2 秋水仙碱位点微管蛋白聚合抑制剂(CBSIs)研究进展 | 第17-22页 |
1.2.1 Combretastatin A-4类CBSⅠs研究进展 | 第17-19页 |
1.2.2 吲哚类CBSIs研究进展 | 第19页 |
1.2.3 秋水仙碱类CBSIs研究进展 | 第19-21页 |
1.2.4 鬼臼毒素类CBSIs研究进展 | 第21页 |
1.2.5 CBSIs前药研究进展 | 第21-22页 |
1.3 课题的提出 | 第22-2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3-30页 |
第二章 β-内酰胺类秋水仙碱位点抑制剂(系列一)的合成、构效关系及抗肿瘤机制研究 | 第30-59页 |
2.1 系列一化合物的设计 | 第30-32页 |
2.2 系列一化合物的合成 | 第32-34页 |
2.3 系列一的X-Ray单晶衍射与结构表征 | 第34-40页 |
2.4 系列一化合物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评价及构效关系分析 | 第40-42页 |
2.5 化合物Ⅰ-28 对胃癌MGC-803 的体内外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 | 第42-48页 |
2.5.1 化合物Ⅰ-28对MGC-803 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 | 第42页 |
2.5.2 化合物Ⅰ-28 诱导MGC-803 细胞凋亡 | 第42-43页 |
2.5.3 化合物Ⅰ-28 影响MGC-803 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过程 | 第43-44页 |
2.5.4 化合物Ⅰ-28 抑制MGC-803 细胞微管聚合 | 第44-46页 |
2.5.5 化合物Ⅰ-28 作用于微管蛋白秋水仙碱位点 | 第46-47页 |
2.5.6 化合物Ⅰ-28 抑制裸鼠体内MGC-803 细胞生长 | 第47-48页 |
2.6 化合物Ⅰ-28 对微管蛋白的分子对接分析 | 第48-49页 |
2.7 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2.8 实验方法 | 第50-55页 |
2.8.1 实验试剂 | 第50-51页 |
2.8.2 实验仪器 | 第51-52页 |
2.8.3 化学合成方法 | 第52-53页 |
2.8.4 生物实验方法 | 第53-55页 |
2.8.5 分子对接实验方法 | 第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9页 |
第三章 芳香杂环硫醚类秋水仙碱位点抑制剂(系列二)的合成、构效关系及细胞毒活性评价 | 第59-78页 |
3.1 系列二化合物的设计 | 第59-60页 |
3.2 系列二化合物的合成 | 第60-62页 |
3.3 系列二的结构表征 | 第62-64页 |
3.4 系列二化合物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评价及构效关系分析 | 第64-65页 |
3.5 化合物Ⅱ-10 对胃癌MGC-803 的体外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 | 第65-71页 |
3.5.1 化合物Ⅱ-10 诱导MGC-803 细胞凋亡 | 第65-67页 |
3.5.2 化合物Ⅱ-10 诱导MGC-803 细胞G2/M期周期阻滞 | 第67-68页 |
3.5.3 化合物Ⅱ-10对MGC-803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| 第68-69页 |
3.5.4 化合物Ⅱ-10 抑制MGC-803 细胞微管聚合 | 第69-71页 |
3.5.5 化合物Ⅱ-10 作用于微管蛋白秋水仙碱位点 | 第71页 |
3.6 化合物Ⅱ-10 对微管蛋白的分子对接分析 | 第71-72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72页 |
3.8 实验方法 | 第72-74页 |
3.8.1 实验试剂 | 第72-73页 |
3.8.2 实验仪器 | 第73页 |
3.8.3 化学合成方法 | 第73-74页 |
3.8.4 生物实验方法 | 第74页 |
3.8.5 分子对接实验方法 | 第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8页 |
第四章 苯并噻唑类秋水仙碱位点抑制剂(系列三)的设计、合成及细胞毒活性评价 | 第78-92页 |
4.1 系列三化合物的设计 | 第78-79页 |
4.2 系列三化合物的合成 | 第79-80页 |
4.3 系列三的结构表征 | 第80-81页 |
4.4 系列三化合物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评价 | 第81页 |
4.5 化合物Ⅲ-5 对胃癌MGC-803 的体外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 | 第81-86页 |
4.5.1 化合物Ⅲ-5 诱导MGC-803 细胞凋亡 | 第81-82页 |
4.5.2 化合物Ⅲ-5 影响MGC-803 细胞周期分布 | 第82-83页 |
4.5.3 化合物Ⅲ-5 抑制MGC-803 细胞微管聚合 | 第83-85页 |
4.5.4 化合物Ⅲ-5 作用于微管蛋白秋水仙碱位点 | 第85-86页 |
4.6 化合物Ⅲ-5 对微管蛋白的分子对接分析 | 第86-87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87页 |
4.8 实验方法 | 第87-88页 |
4.8.1 实验试剂 | 第87-88页 |
4.8.2 实验仪器 | 第88页 |
4.8.3 化学合成方法 | 第88页 |
4.8.4 生物实验方法 | 第88页 |
4.8.5 分子对接实验方法 | 第8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8-92页 |
第五章 1,2,3-三氮唑类秋水仙碱位点抑制剂(系列四)的设计、合成及细胞毒活性评价 | 第92-118页 |
5.1 系列四化合物的设计 | 第92-94页 |
5.2 系列四化合物的合成 | 第94-97页 |
5.3 系列四的结构表征 | 第97-103页 |
5.4 系列四化合物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评价及构效关系分析 | 第103-106页 |
5.5 化合物Ⅳ-23 对胃癌MGC-803 的体外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 | 第106-111页 |
5.5.1 化合物Ⅳ-23 抑制MGC-803 细胞生长和克隆形成 | 第106页 |
5.5.2 化合物Ⅳ-23 影响MGC-803 细胞周期分布 | 第106-108页 |
5.5.3 化合物Ⅳ-23 诱导MGC-803 细胞凋亡 | 第108页 |
5.5.4 化合物Ⅳ-23 抑制MGC-803 细胞微管聚合 | 第108-110页 |
5.5.5 化合物Ⅳ-23 作用于微管蛋白秋水仙碱位点 | 第110-111页 |
5.6 化合物Ⅳ-23 的分子对接分析 | 第111-112页 |
5.7 本章小结 | 第112页 |
5.8 实验方法 | 第112-113页 |
5.8.1 实验试剂 | 第112-113页 |
5.8.2 实验仪器 | 第113页 |
5.8.3 化学合成方法 | 第113页 |
5.8.4 生物实验方法 | 第113页 |
5.8.5 分子对接实验方法 | 第11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3-118页 |
第六章 二氢吲哚类秋水仙碱位点抑制剂(系列五)的合成、构效关系及细胞毒活性评价 | 第118-138页 |
6.1 系列五化合物的设计 | 第118-120页 |
6.2 系列五化合物的合成 | 第120-122页 |
6.3 系列五的结构表征 | 第122-126页 |
6.4 系列五化合物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评价及构效关系 | 第126-131页 |
6.5 化合物Ⅴ-11 对胃癌MGC-803 的体外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 | 第131-133页 |
6.5.1 化合物Ⅴ-11 抑制MGC-803 细胞微管聚合 | 第131-132页 |
6.5.2 化合物Ⅴ-11 作用于微管蛋白秋水仙碱位点 | 第132-133页 |
6.6 化合物Ⅴ-11 对微管蛋白的分子对接分析 | 第133-134页 |
6.7 本章小结 | 第134页 |
6.8 实验方法 | 第134-135页 |
6.8.1 实验试剂 | 第134-135页 |
6.8.2 实验仪器 | 第135页 |
6.8.3 化学合成方法 | 第135页 |
6.8.4 生物实验方法 | 第135页 |
6.8.5 分子对接实验方法 | 第13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5-138页 |
第七章 查尔酮-氨基二硫代甲酸酯类秋水仙碱位点抑制剂(系列六)的构效关系及细胞毒活性评价 | 第138-161页 |
7.1 系列六化合物的设计 | 第138-139页 |
7.2 系列六化合物的合成 | 第139-141页 |
7.3 系列六的结构表征 | 第141-144页 |
7.4 系列六化合物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评价及构效关系分析 | 第144-147页 |
7.5 化合物Ⅵ-9 对前列腺癌PC-3 的体外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 | 第147-154页 |
7.5.1 化合物Ⅵ-9 抑制PC-3 细胞生长及克隆形成 | 第147-148页 |
7.5.2 化合物Ⅵ-9 影响PC-3 细胞周期分布 | 第148-149页 |
7.5.3 化合物Ⅵ-9 影响PC-3 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过程 | 第149-150页 |
7.5.4 化合物Ⅵ-9 诱导PC-3 细胞DNA损伤 | 第150-151页 |
7.5.5 化合物Ⅵ-9对PC-3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| 第151-152页 |
7.5.6 化合物Ⅵ-9 诱导PC-3 细胞凋亡 | 第152-153页 |
7.5.7 化合物Ⅵ-9 抑制PC-3 细胞微管聚合 | 第153-154页 |
7.5.8 化合物Ⅵ-9 作用于微管蛋白秋水仙碱位点 | 第154页 |
7.6 化合物Ⅵ-9 的分子对接分析 | 第154-155页 |
7.7 本章小结 | 第155-156页 |
7.8 实验方法 | 第156-157页 |
7.8.1 实验试剂 | 第156-157页 |
7.8.2 实验仪器 | 第157页 |
7.8.3 化学合成方法 | 第157页 |
7.8.4 生物实验方法 | 第157页 |
7.8.5 分子对接实验方法 | 第1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7-161页 |
第八章 噻吩类秋水仙碱位点抑制剂(系列七)的合成、构效关系及抗肿瘤机制研究 | 第161-180页 |
8.1 系列七化合物的设计 | 第161-162页 |
8.2 系列七化合物的合成 | 第162-164页 |
8.3 系列七的结构表征 | 第164-167页 |
8.4 系列七化合物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评价及构效关系分析 | 第167-168页 |
8.5 化合物Ⅶ-17 对胃癌MGC-803 的体内外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 | 第168-174页 |
8.5.1 化合物Ⅶ-17 影响MGC-803 细胞形态 | 第168-169页 |
8.5.2 化合物Ⅶ-17 影响MGC-803 细胞周期分布 | 第169-170页 |
8.5.3 化合物Ⅶ-17 诱导MGC-803 细胞凋亡 | 第170-171页 |
8.5.4 化合物Ⅶ-17 抑制MGC-803 细胞微管蛋白聚合 | 第171-172页 |
8.5.5 化合物Ⅶ-17 作用于微管蛋白秋水仙碱位点 | 第172-173页 |
8.5.6 化合物Ⅶ-17 抑制裸鼠体内MGC-803 细胞生长 | 第173-174页 |
8.6 化合物Ⅶ-17 的分子对接分析 | 第174-175页 |
8.7 本章小结 | 第175-176页 |
8.8 实验方法 | 第176-178页 |
8.8.1 实验试剂 | 第176-177页 |
8.8.2 实验仪器 | 第177页 |
8.8.3 化学合成方法 | 第177-178页 |
8.8.4 生物实验方法 | 第178页 |
8.8.5 分子对接实验方法 | 第1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78-180页 |
结论 | 第180-185页 |
部分化合物附图 | 第185-225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225-231页 |
致谢 | 第23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