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符号说明 | 第19-22页 |
第1章 前言 | 第22-41页 |
1.1 肿瘤的多药耐药及其发生机制 | 第22-26页 |
1.1.1 细胞内活性药物的减少 | 第22-23页 |
1.1.2 抗肿瘤药物靶基因的改变 | 第23页 |
1.1.3 mi RNA的调控作用 | 第23-24页 |
1.1.4 免疫系统的改变 | 第24页 |
1.1.5 肿瘤微环境的调控 | 第24页 |
1.1.6 肿瘤干细胞 | 第24-25页 |
1.1.7 细胞凋亡的抑制 | 第25页 |
1.1.8 DNA损伤修复系统的激活 | 第25页 |
1.1.9 自噬 | 第25-26页 |
1.2 ABC转运蛋白家族 | 第26-29页 |
1.2.1 ABCB1/MDR-1/P-gp transporter | 第27页 |
1.2.2 ABCC1/MRP1 transporter | 第27-28页 |
1.2.3 ABCC10/MRP7 transporter | 第28页 |
1.2.4 ABCG2/BCRP/MXR transporter | 第28-29页 |
1.3 肿瘤耐药逆转策略的研究进展 | 第29-33页 |
1.3.1 肿瘤耐药的化学逆转剂 | 第29-31页 |
1.3.2 肿瘤耐药的天然药物治疗 | 第31-32页 |
1.3.3 肿瘤耐药的免疫治疗 | 第32页 |
1.3.4 肿瘤耐药的基因治疗 | 第32-33页 |
1.4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和内容 | 第3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3-41页 |
第2章 含1,2,3-三氮唑结构单元的嘧啶类衍生物对ABCB1介导的肿瘤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及其机制研究(系列一) | 第41-87页 |
引言 | 第41-42页 |
2.1 含1,2,3-三氮唑结构单元的嘧啶类衍生物的合成 | 第42页 |
2.2 含1,2,3-三氮唑结构单元的嘧啶类衍生物对结肠癌细胞株SW620及其耐药细胞株SW620/AD300的细胞毒评价 | 第42-47页 |
2.2.1 实验原理 | 第42-43页 |
2.2.2 实验材料 | 第43-44页 |
2.2.3 实验方法 | 第44-45页 |
2.2.4 实验结果 | 第45-47页 |
2.3 含1,2,3-三氮唑结构单元的嘧啶类衍生物对结肠癌耐药细胞株SW620/AD300耐药逆转能力的评价 | 第47-50页 |
2.3.1 实验原理 | 第47页 |
2.3.2 实验材料 | 第47页 |
2.3.3 实验方法 | 第47-48页 |
2.3.4 实验结果 | 第48-50页 |
2.4 台盼蓝染色 | 第50-53页 |
2.4.1 实验原理 | 第50-51页 |
2.4.2 实验材料 | 第51页 |
2.4.3 实验方法 | 第51页 |
2.4.4 实验结果 | 第51-53页 |
2.5 化合物25 靶向逆转ABCB1介导的肿瘤耐药性的特异性评价 | 第53-67页 |
2.5.1 实验原理 | 第53页 |
2.5.2 实验材料 | 第53-56页 |
2.5.3 实验方法 | 第56-65页 |
2.5.4 实验结果 | 第65-67页 |
2.6 细胞热迁移实验 | 第67-68页 |
2.6.1 实验原理 | 第67页 |
2.6.2 实验材料 | 第67页 |
2.6.3 实验方法 | 第67页 |
2.6.4 实验结果 | 第67-68页 |
2.7 化合物25 对结肠癌耐药细胞株SW620/AD300中ABCB1的表达量的影响 | 第68-72页 |
2.7.1 实验材料 | 第68-69页 |
2.7.2 实验方法 | 第69-71页 |
2.7.3 实验结果 | 第71-72页 |
2.8 化合物25对结肠癌耐药细胞株SW620/AD300中ABCB1的细胞定位的影响 | 第72-75页 |
2.8.1 实验原理 | 第73页 |
2.8.2 实验材料 | 第73页 |
2.8.3 实验方法 | 第73-74页 |
2.8.4 实验结果 | 第74-75页 |
2.9 化合物25对ABCB1介导的罗丹明123在结肠癌耐药细胞株SW620/AD300中蓄积和外排能力的影响 | 第75-78页 |
2.9.1 实验原理 | 第75-76页 |
2.9.2 实验材料 | 第76页 |
2.9.3 实验方法 | 第76-77页 |
2.9.4 实验结果 | 第77-78页 |
2.10 化合物25对ABCB1介导的紫杉醇在结肠癌耐药细胞株SW620/AD300中蓄积的影响 | 第78-83页 |
2.10.1 实验原理 | 第78-79页 |
2.10.2 实验材料 | 第79页 |
2.10.3 实验方法 | 第79-81页 |
2.10.4 实验结果 | 第81-83页 |
小结 | 第83-8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4-87页 |
第3章 含双酰胺、1,2,3-三氮唑结构单元的嘧啶类衍生物对ABCB1介导的肿瘤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及其机制研究(系列二) | 第87-99页 |
引言 | 第87页 |
3.1 含双酰胺、1,2,3-三氮唑结构单元的嘧啶类衍生物的合成 | 第87-88页 |
3.2 含双酰胺、1,2,3-三氮唑结构单元的嘧啶类衍生物对结肠癌细胞株SW620 及其耐药细胞株SW620/AD300的细胞毒评价 | 第88-91页 |
3.2.1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88页 |
3.2.2 实验结果 | 第88-91页 |
3.3 含双酰胺、1,2,3-三氮唑结构单元的嘧啶类衍生物对结肠癌耐药细胞株SW620/AD300 逆转耐药能力的评价 | 第91-93页 |
3.3.1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91页 |
3.3.2 实验结果 | 第91-93页 |
3.4 计算机模拟系列二化合物12 与人ABCB1 同源模型的相互作用 | 第93-94页 |
3.4.1 实验方法 | 第93页 |
3.4.2 实验结果 | 第93-94页 |
3.5 系列一化合物(34,35,36,38)及系列二化合物(10-13)脂溶性对比 | 第94-96页 |
3.5.1 实验原理 | 第94-95页 |
3.5.2 实验材料 | 第95页 |
3.5.3 实验方法 | 第95页 |
3.5.4 实验结果 | 第95-96页 |
小结 | 第96-9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7-99页 |
第4章 含双酰胺结构单元的嘧啶类衍生物对ABCB1介导的肿瘤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及其机制研究(系列三) | 第99-138页 |
引言 | 第99页 |
4.1 含双酰胺结构单元的嘧啶类衍生物(系列三)的合成及部分化合物数据表征 | 第99-101页 |
4.1.1 系列三化合物的合成 | 第99-100页 |
4.1.2 化合物34,35,36 的数据表征 | 第100-101页 |
4.2 含双酰胺结构单元的嘧啶类衍生物对结肠癌细胞株SW620 及其耐药细胞株SW620/AD300 的细胞毒评价 | 第101-104页 |
4.2.1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101页 |
4.2.2 实验结果 | 第101-104页 |
4.3 含双酰胺结构单元的嘧啶类衍生物对结肠癌耐药细胞株SW620/AD300逆转耐药能力的评价 | 第104-107页 |
4.3.1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104页 |
4.3.2 实验结果 | 第104-107页 |
4.4 计算机模拟系列三化合物19 与人ABCB1 同源模型的相互作用 | 第107-109页 |
4.4.1 实验方法 | 第107-108页 |
4.4.2 实验结果 | 第108-109页 |
4.5 系列二化合物(27,28,29,34)与系列三化合物(15,18,19,12)脂溶性对比 | 第109-111页 |
4.5.1 实验材料及方法 | 第109-110页 |
4.5.2 实验结果 | 第110-111页 |
4.6 化合物16,19,24 在低浓度作用下对结肠癌耐药细胞株SW620/AD300的耐药逆转能力评价 | 第111页 |
4.6.1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111页 |
4.6.2 实验结果 | 第111页 |
4.7 细胞热迁移实验 | 第111-113页 |
4.7.1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111-112页 |
4.7.2 实验结果 | 第112-113页 |
4.8 化合物19 靶向逆转ABCB1 介导的肿瘤耐药性的特异性评价 | 第113-114页 |
4.8.1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113页 |
4.8.2 实验结果 | 第113-114页 |
4.9 化合物16,19和24 对结肠癌耐药细胞株SW620/AD300中ABCB1 的表达量的影响 | 第114-116页 |
4.9.1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114页 |
4.9.2 实验结果 | 第114-116页 |
4.10 化合物16,19和24 对结肠癌耐药细胞株SW620/AD300中ABCB1的细胞定位的影响 | 第116-118页 |
4.10.1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116页 |
4.10.2 实验结果 | 第116-118页 |
4.11 化合物16,19和24对ABCB1 介导的罗丹明123 在结肠癌细胞株SW620 及其耐药细胞株SW620/AD300中蓄积和外排能力的影响 | 第118-122页 |
4.11.1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118页 |
4.11.2 实验结果 | 第118-122页 |
4.12 化合物19对ABCB1介导的紫杉醇在结肠癌细胞株SW620及其耐药细胞株SW620/AD300中蓄积和外排的影响 | 第122-126页 |
4.12.1 实验原理 | 第122-123页 |
4.12.2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123-124页 |
4.12.3 实验结果 | 第124-126页 |
4.13 化合物19对ABCB1的ATPase活性的影响 | 第126-128页 |
4.13.1 实验原理 | 第126页 |
4.13.2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126-127页 |
4.13.3 实验结果 | 第127-128页 |
4.14 化合物16,19和24对CYP3A4 活性的影响 | 第128-133页 |
4.14.1 实验原理 | 第128页 |
4.14.2 实验材料 | 第128-130页 |
4.14.3 实验方法 | 第130-132页 |
4.14.4 实验结果 | 第132-133页 |
4.15 在小鼠移植瘤模型中评价化合物19 的耐药逆转活性 | 第133-135页 |
4.15.1 实验原理 | 第133页 |
4.15.2 实验材料 | 第133-134页 |
4.15.3 实验方法 | 第134页 |
4.15.4 实验结果 | 第134-135页 |
小结 | 第135-13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6-138页 |
结论 | 第138-140页 |
附图 | 第140-185页 |
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| 第185-188页 |
致谢 | 第1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