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3-25页 |
1.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3页 |
1.2 混凝土结构抗震加固方法 | 第13页 |
1.3 CFRP加固方法的特点与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3.1 CFRP加固技术的特点及加固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3.2 CFRP加固研究现状 | 第14页 |
1.4 外包钢套加固方法的特点与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4.1 外包钢套加固技术的特点及加固方法 | 第14页 |
1.4.2 外包钢套加固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5 型钢混凝土结构(构件)地震损伤模型 | 第15-16页 |
1.6 型钢混凝土结构抗剪承载力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7 抗剪承载力理论模型研究现状 | 第17-24页 |
1.7.1 柱抗剪承载力理论模型研究现状 | 第17-20页 |
1.7.2 节点抗剪承载力理论模型研究现状 | 第20-24页 |
1.8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4-25页 |
第2章 震损型钢混凝土框架柱加固后抗震性能研究 | 第25-94页 |
2.1 概述 | 第25页 |
2.2 试验概况 | 第25-29页 |
2.2.1 试件设计 | 第25-26页 |
2.2.2 材料性能 | 第26-27页 |
2.2.3 测试装置及加载系统 | 第27-28页 |
2.2.4 CFRP和外包钢套加固框架柱设计 | 第28页 |
2.2.5 测量内容 | 第28-29页 |
2.2.6 应变测点布置 | 第29页 |
2.3 试验结果分析 | 第29-51页 |
2.3.1 试验过程及破坏模式 | 第29-31页 |
2.3.2 滞回曲线 | 第31页 |
2.3.3 骨架曲线 | 第31-32页 |
2.3.4 抗震性能评价 | 第32-33页 |
2.3.5 耗能分析 | 第33-34页 |
2.3.6 承载力退化 | 第34-35页 |
2.3.7 刚度退化 | 第35-36页 |
2.3.8 延性 | 第36页 |
2.3.9 应变分析 | 第36-50页 |
2.3.10 加固效果比较 | 第50-51页 |
2.4 力-位移恢复力模型 | 第51-58页 |
2.4.1 典型恢复力模型 | 第51页 |
2.4.2 柱恢复力模型 | 第51-53页 |
2.4.3 刚度退化规律 | 第53-56页 |
2.4.4 恢复力模型与试验研究结果比较 | 第56-58页 |
2.5 地震损伤模型 | 第58-61页 |
2.5.1 损伤指标的定义及性质 | 第58页 |
2.5.2 单参数地震损伤模型 | 第58-59页 |
2.5.3 双参数损伤模型 | 第59-61页 |
2.6 震损型钢混凝土框架柱加固后的地震损伤模型 | 第61-69页 |
2.6.1 损伤累积曲线 | 第61-64页 |
2.6.2 试验结果的损伤量化 | 第64-66页 |
2.6.3 地震损伤模型提出 | 第66-69页 |
2.7 震损型钢混凝土框架柱加固后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| 第69-76页 |
2.7.1 基本假定 | 第70页 |
2.7.2 材料本构模型 | 第70-74页 |
2.7.3 单元选取 | 第74-75页 |
2.7.4 网格划分 | 第75页 |
2.7.5 部件装配与接触 | 第75页 |
2.7.6 边界条件与加载方式 | 第75页 |
2.7.7 分析步设置 | 第75页 |
2.7.8 模型震损设置 | 第75-76页 |
2.8 有限元结果分析及验证 | 第76-94页 |
2.8.1 破坏形态模拟结果 | 第76-79页 |
2.8.2 试验与模拟的滞回曲线比较 | 第79-81页 |
2.8.3 试验与模拟的骨架曲线比较 | 第81-83页 |
2.8.4 参数分析 | 第83-94页 |
第3章 震损型钢混凝土框架节点加固后抗震性能研究 | 第94-147页 |
3.1 概述 | 第94页 |
3.2 试验概况 | 第94-98页 |
3.2.1 试件设计 | 第94-95页 |
3.2.2 材料性能 | 第95页 |
3.2.3 测试装置及加载系统 | 第95-96页 |
3.2.4 地震预损伤模拟及裂缝修复 | 第96页 |
3.2.5 CFRP和外包钢套加固框架节点设计 | 第96-97页 |
3.2.6 测量内容 | 第97页 |
3.2.7 应变测点布置 | 第97-98页 |
3.3 试验结果分析 | 第98-117页 |
3.3.1 试验过程及破坏模式 | 第98-99页 |
3.3.2 滞回曲线 | 第99-101页 |
3.3.3 骨架曲线 | 第101页 |
3.3.4 抗震性能评价 | 第101-102页 |
3.3.5 耗能 | 第102-103页 |
3.3.6 承载力退化 | 第103页 |
3.3.7 刚度退化 | 第103-104页 |
3.3.8 延性 | 第104页 |
3.3.9 应变分析 | 第104-117页 |
3.4 力-位移恢复力模型 | 第117-121页 |
3.4.1 骨架曲线模型 | 第117页 |
3.4.2 刚度退化规律 | 第117-120页 |
3.4.3 恢复力模型与试验结果比较 | 第120-121页 |
3.5 地震损伤模型 | 第121-133页 |
3.5.1 损伤变量及参数 | 第121-123页 |
3.5.2 损伤模型 | 第123-125页 |
3.5.3 震损节点加固后的地震损伤模型 | 第125-128页 |
3.5.4 试验结果的损伤量化 | 第128-130页 |
3.5.5 地震损伤模型提出 | 第130-133页 |
3.6 震损型钢混凝土框架节点加固后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| 第133-134页 |
3.6.1 单元选取 | 第133-134页 |
3.6.2 边界条件 | 第134页 |
3.7 有限元结果分析及验证 | 第134-147页 |
3.7.1 破坏形态模拟结果 | 第134-137页 |
3.7.2 试验与模拟的滞回曲线比较 | 第137页 |
3.7.3 试验与模拟的骨架曲线比较 | 第137-139页 |
3.7.4 参数分析 | 第139-147页 |
第4章 震损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外包钢套加固后抗震性能 | 第147-175页 |
4.1 概述 | 第147页 |
4.2 试验概括 | 第147-153页 |
4.2.1 试件设计 | 第147-148页 |
4.2.2 材料性能 | 第148页 |
4.2.3 测试装置及加载系统 | 第148-149页 |
4.2.4 地震预损伤模拟及裂缝修复 | 第149页 |
4.2.5 外包钢套加固框架结构设计 | 第149-151页 |
4.2.6 测量内容 | 第151页 |
4.2.7 应变测点布置 | 第151-153页 |
4.3 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153-159页 |
4.3.1 破坏特征 | 第153-154页 |
4.3.2 滞回曲线与骨架曲线 | 第154-155页 |
4.3.3 抗震性能评价 | 第155页 |
4.3.4 荷载退化曲线 | 第155-157页 |
4.3.5 耗能分析 | 第157-158页 |
4.3.6 加固机理分析 | 第158-159页 |
4.4 震损型钢混凝土框架外包钢套加固后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| 第159-164页 |
4.4.1 基本假定 | 第159页 |
4.4.2 单元选取 | 第159-160页 |
4.4.3 接触设置 | 第160页 |
4.4.4 单元划分 | 第160页 |
4.4.5 模型单元 | 第160-161页 |
4.4.6 边界条件与加载方式 | 第161页 |
4.4.7 分析步设置 | 第161页 |
4.4.8 震损处理及地震损伤模型分析 | 第161-164页 |
4.5 有限元结果分析及验证 | 第164-175页 |
4.5.1 破坏形态模拟结果 | 第164-166页 |
4.5.2 框架结构试验与模拟的滞回曲线比较 | 第166-167页 |
4.5.3 框架结构试验与模拟的骨架曲线比较 | 第167-168页 |
4.5.4 参数分析 | 第168-175页 |
第5章 震损型钢混凝土结构加固后受剪承载力分析 | 第175-205页 |
5.1 概述 | 第175页 |
5.2 震损柱加固后的受力机理及承载力分析 | 第175-195页 |
5.2.1 柱受力分析 | 第175-176页 |
5.2.2 材料损伤描述及假设 | 第176-180页 |
5.2.3 震损柱加固后的受剪承载力理论分析 | 第180-184页 |
5.2.4 基于强度退化的震损柱加固后的抗剪承载力分析 | 第184-185页 |
5.2.5 基于桁架-拱模型理论的CFRP加固震损柱抗剪承载力分析 | 第185-195页 |
5.3 震损节点加固后的受力机理及承载力分析 | 第195-205页 |
5.3.1 节点受力机理 | 第195-197页 |
5.3.2 节点受力分析 | 第197-198页 |
5.3.3 节点核心区水平剪力计算 | 第198-199页 |
5.3.4 材料损伤描述及假设 | 第199页 |
5.3.5 震损节点加固后的受剪承载力理论分析 | 第199-203页 |
5.3.6 验证与讨论 | 第203-205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205-207页 |
6.1 主要结论 | 第205页 |
6.2 研究展望 | 第205-207页 |
致谢 | 第207-20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08-219页 |
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219-221页 |
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22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