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5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9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3-34页 |
| 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3-15页 |
| 1.2 稀土镁合金的发展概述 | 第15-27页 |
| 1.2.1 Mg-RE系合金的发展 | 第15-17页 |
| 1.2.2 Mg-RE-Zn系合金的发展 | 第17-19页 |
| 1.2.3 稀土镁合金的强化机制 | 第19-22页 |
| 1.2.4 Mg-RE(-Zn)系合金的时效析出行为研究 | 第22-27页 |
| 1.3 微合金化在Mg-RE(-Zn)系合金中的应用 | 第27-29页 |
| 1.4 轧制变形在Mg-RE(-Zn)系合金中的应用 | 第29-31页 |
| 1.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| 第31-34页 |
| 第2章 合金制备与实验方法 | 第34-38页 |
| 2.1 合金制备 | 第34-35页 |
| 2.1.1 实验原材料 | 第34页 |
| 2.1.2 制备工艺 | 第34-35页 |
| 2.2 检测方法 | 第35-38页 |
| 2.2.1 金相组织观察 | 第35页 |
| 2.2.2 X射线衍射分析 | 第35-36页 |
| 2.2.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| 第36页 |
| 2.2.4 TEM组织观察 | 第36页 |
| 2.2.5 DSC分析 | 第36页 |
| 2.2.6 硬度测试 | 第36-37页 |
| 2.2.7 拉伸试验 | 第37-38页 |
| 第3章 热处理对Mg-Gd-Y-Zr和Mg-Gd-Y-Zn-Zr合金显微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| 第38-56页 |
| 3.1 引言 | 第38-39页 |
| 3.2 热处理对Mg-10Gd-3Y-0.6Zr合金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| 第39-48页 |
| 3.2.1 铸态合金的显微组织 | 第39页 |
| 3.2.2 不同固溶处理对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 | 第39-44页 |
| 3.2.3 合金的时效析出效应 | 第44-45页 |
| 3.2.4 合金的力学性能 | 第45-48页 |
| 3.3 热处理对Mg-8Gd-5Y-2.5Zn-0.6Zr合金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| 第48-54页 |
| 3.3.1 不同固溶处理时间对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 | 第48-52页 |
| 3.3.2 不同LPSO相形貌合金的力学性能 | 第52-54页 |
| 3.4 本章小结 | 第54-56页 |
| 第4章 Zn元素对Mg-Gd-Y-Zr合金显微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| 第56-73页 |
| 4.1 引言 | 第56-57页 |
| 4.2 铸态合金的显微组织 | 第57-63页 |
| 4.3 固溶态合金的显微组织 | 第63-66页 |
| 4.4 固溶态合金的时效效应及峰时效态合金的显微组织 | 第66-68页 |
| 4.5 合金的力学性能 | 第68-71页 |
| 4.6 本章小结 | 第71-73页 |
| 第5章 Sn元素对Mg-Gd-Y-Zn-Zr合金显微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| 第73-92页 |
| 5.1 引言 | 第73-74页 |
| 5.2 铸态和均匀态合金的显微组织 | 第74-78页 |
| 5.3 轧制态合金的宏观形貌 | 第78-79页 |
| 5.4 轧制态合金的显微组织和织构 | 第79-83页 |
| 5.5 轧制态合金的时效效应及峰时效态合金的显微组织 | 第83-85页 |
| 5.6 合金的拉伸力学性能 | 第85-87页 |
| 5.7 Sn_3RE_5相的第一性原理研究和合金的杨氏模量分析 | 第87-90页 |
| 5.8 本章小结 | 第90-92页 |
| 第6章 Al元素对Mg-Gd-Zn合金显微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| 第92-109页 |
| 6.1 引言 | 第92-93页 |
| 6.2 铸态和均匀态合金的显微组织 | 第93-99页 |
| 6.3 轧制态合金的宏观形貌 | 第99-100页 |
| 6.4 轧制态合金的显微组织和织构 | 第100-104页 |
| 6.5 轧制态合金的时效效应及峰时效态合金的显微组织 | 第104-106页 |
| 6.6 合金的力学性能 | 第106-107页 |
| 6.7 本章小结 | 第107-109页 |
| 第7章 Ti元素对Mg-Gd-Zn(-Al)合金显微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| 第109-122页 |
| 7.1 引言 | 第109-110页 |
| 7.2 铸态和均匀态合金的显微组织 | 第110-114页 |
| 7.3 轧制态合金的显微组织和织构 | 第114-118页 |
| 7.4 轧制态合金的时效效应及峰时效态合金的显微组织 | 第118-119页 |
| 7.5 合金的力学性能 | 第119-121页 |
| 7.6 本章小结 | 第121-122页 |
| 第8章 结论 | 第122-125页 |
| 8.1 主要结论 | 第122-124页 |
| 8.2 创新点 | 第124-12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25-141页 |
|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41-144页 |
| 致谢 | 第1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