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自动化技术、计算机技术论文--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--机器人技术论文--机器人论文

爬岩鱼的吸附运动机理及仿生研究

致谢第5-7页
摘要第7-10页
ABSTRACT第10-13页
1 绪论第19-47页
    1.1 引言第19-20页
    1.2 课题研究背景第20-25页
    1.3 课题研究现状第25-3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生物吸附研究现状第25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生物运动研究现状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仿生机器人的研究现状第31-33页
    1.4 生物吸附的基本原理第33-4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吸附的规律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长度的规律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面积的规律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4 介于长度和面积之间的规律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5 超出面积外的规律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6 接触面分裂提高吸附效率第38-40页
    1.5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第40-42页
    1.6 课题研究方法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1.6.1 理论研究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1.6.2 实验研究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1.6.3 应用实践第44页
    1.7 课题研究意义第44-45页
    1.8 本章小结第45-47页
2 爬岩鱼的水下吸附机理研究第47-63页
    2.1 动物的实验伦理第47页
    2.2 爬岩鱼吸附实验系统第47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显微表面形貌观测实验系统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垂直及切向力测量实验系统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水听器压力测量实验系统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高速摄像实验系统第50页
    2.3 爬岩鱼的吸附类型第50-5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在不同表面情况下的吸附状态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在壁面分离时的压力变化第51-53页
    2.4 爬岩鱼的吸附微观机理第53-5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微结构和微气泡的发现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微气泡对吸附力及切向力的影响第54-57页
    2.5 微气泡密封下的负压吸附模型第57-58页
    2.6 人造微结构表面的特性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2.6.1 微结构表面的加工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2.6.2 微结构表面的气泡图案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2.6.3 微结构表面的切向力第60页
    2.7 本章小结第60-63页
3 爬岩鱼气泡的来源及组成第63-75页
    3.1 气泡研究背景第63页
    3.2 气泡研究实验系统第63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CT成像技术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大面积显微成像技术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显微高清摄像技术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组织切片技术第67页
    3.3 气泡的来源及组成第67-7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爬岩鱼的表面气泡图案第67-6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爬岩鱼的去水和复水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爬岩鱼的空间气泡分布第7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爬岩鱼的表皮特征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爬岩鱼的气泡析出过程第71-72页
    3.4 爬岩鱼表面气泡建模与验证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爬岩鱼的气泡模型第7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爬岩鱼的气泡模型验证第72-73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73-75页
4 爬岩鱼吸盘装置的表面适应性研究第75-85页
    4.1 吸附表面适应性研究背景第75-76页
    4.2 不同性质表面及环境液的制作第76-7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不同粗糙度表面的制作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不同刚度表面的制作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不同粘度环境液体的制作第79页
    4.3 不同因素对吸附力的影响第79-8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吸附应力与粗糙度及润湿性的关系第79-8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吸附应力与刚度的关系第8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吸附应力与液体粘度的关系第81-82页
    4.4 爬岩鱼粗糙表面吸附模型第82-84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84-85页
5 爬岩鱼的各向异性机制研究第85-93页
    5.1 爬岩鱼的生活习性第85-86页
    5.2 爬岩鱼的各向异性机制实验系统第86-8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不同方向摩擦力的测量装置第8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不同方向拉动下鱼鳍骨骼的变化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爬岩鱼的摩擦系数测定第8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爬岩鱼的切向摩擦特性实验装置第87-88页
    5.3 爬岩鱼的切向摩擦力各向异性第88-9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切向摩擦力与角度的关系第88-8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不同方向拉力情况下的鱼鳍骨骼状态第89-92页
    5.4 爬岩鱼的切向摩擦力各向异性模型第92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92-93页
6 爬岩鱼动态吸附爬行机理研究第93-117页
    6.1 吸附型鱼类运动的研究背景第93页
    6.2 爬岩鱼的运动研究实验方法第93-9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爬岩鱼腹部压力测量实验装置第93-9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爬岩鱼运动行为记录实验装置第9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爬岩鱼运动记录数据处理第95-98页
    6.3 爬岩鱼的腹部压力第98-10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静止状态的腹部压力第98-100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运动状态的腹部压力第100-102页
    6.4 爬岩鱼的运动形式第102-107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竖直方向的运动第102-103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水平方向的运动第103-105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壁面的分离第105页
        6.4.4 壁面的切换第105-106页
        6.4.5 换向第106-107页
    6.5 爬岩鱼的运动分析第107-114页
        6.5.1 爬岩鱼的骨骼组成第107-108页
        6.5.2 爬岩鱼的前进运动第108-111页
        6.5.3 爬岩鱼的后退运动第111-113页
        6.5.4 爬岩鱼的爬行时轴向波动运动学参数第113-114页
    6.6 爬岩鱼的运动模型第114-116页
    6.7 本章小结第116-117页
7 仿生机器人设计及测试第117-139页
    7.1 壁面爬行机器人第117页
    7.2 仿生机器人的模型建立第117-121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仿生机器人的仿生方案第117-119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仿生机器人的驱动方式机构模型第119-120页
        7.2.3 仿生机器人的类鱼鳍变摩擦机构模型第120-121页
        7.2.4 仿生机器人的虚拟样机第121页
    7.3 仿生机器人的参数确定第121-128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 仿生机器人的整体尺寸及参数定义第121-122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 仿生机器人的吸盘选型第122-123页
        7.3.3 仿生机器人的杆长关系第123-126页
        7.3.4 仿生机器人与爬岩鱼的相似性第126-128页
    7.4 仿生机器人的制作第128-131页
        7.4.1 机械结构部分的制作第128-130页
        7.4.2 控制系统部分的设计第130-131页
    7.5 仿生机器人的测试第131-138页
        7.5.1 水平壁面吸附爬行实验第132-134页
        7.5.2 竖直壁面吸附爬行实验第134-135页
        7.5.3 倒置壁面吸附爬行实验第135-136页
        7.5.4 倒置壁面负重吸附爬行实验第136-138页
    7.6 本章小结第138-139页
8 结论与展望第139-141页
    8.1 课题研究总结第139-140页
    8.2 课题研究展望第140-141页
参考文献第141-149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及荣誉第149页

论文共14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贝叶斯方法的半监督学习算法研究
下一篇:基于语义时空数据的人类移动性预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