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交通运输论文--铁路运输论文--铁路线路工程论文--线路理论论文--线路振动论文

高速铁路非连续减隔振措施及波传播特性模型试验研究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1章 绪论第10-16页
    1.1 课题背景及目的第10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现状分析第10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高速列车振动荷载现状分析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高速铁路列车引起振动波传播规律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高速铁路列车振动激励计算模型现状分析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诱发振动的原因第12-13页
    1.3 减隔振的措施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隔离振源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中断传播途径第13-14页
    1.4 减隔振措施分类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连续减隔振措施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非连续减隔振措施第14页
    1.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4-16页
第2章 土体中振动波传播特性及理论第16-21页
    2.1 路基中振动波的类型第16页
    2.2 弹性介质中的振动波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纵波(P波)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横波(S波)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瑞利波(R波)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勒夫波(L波)第19页
    2.3 振动波的衰减第19-20页
    2.4 屏障减隔振原理第20页
    2.5 本章总结第20-21页
第3章 研究措施和振动评价标准第21-24页
    3.1 试验概况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试验仪器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土体试验箱体第22页
    3.2 减隔振效果评价第22-23页
    3.3 本章总结第23-24页
第4章 路基土振动波传播特性第24-27页
    4.1 模型箱体振动影响第24页
    4.2 波传播特性试验研究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试验方案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试验结果分析第25-26页
    4.3 本章总结第26-27页
第5章 非连续减隔振措施减隔振效果研究第27-57页
    5.1 封闭式PVC空井减隔振效果研究分析第27-3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试验概况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PVC空井减隔振效果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空井直径影响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空井深度影响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5 空井间距影响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6 结论第38页
    5.2 混凝土单排桩减隔振效果分析第38-4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试验概括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混凝土排桩减隔振效果第39-4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截面尺寸影响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桩深度影响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桩间距影响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6 结论第48-49页
    5.3 单排混凝土异型桩减隔振效果分析第49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试验概况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空心率影响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形状影响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内部填充物密度影响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结论第56-57页
第6章 周期性结构衰减域特性试验研究第57-76页
    6.1 周期性隔振井衰减域特性模型试验研究第57-66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试验概况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振动波波长测定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周期性隔振井衰减域特性分析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6.1.4 隔振井深度影响第62-64页
        6.1.5 排布形式影响第64-66页
        6.1.6 结论第66页
    6.2 周期性隔振桩衰减域特性模型试验研究第66-7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试验概况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振动波波长测定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周期性隔振桩衰减域特性分析第70-7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隔振桩深度影响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5 排布形式影响第73-7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6 结论第75-76页
第7章 结论及展望第76-79页
    7.1 结论第76-78页
    7.2 展望第78-79页
参考文献第79-82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第82-84页
致谢第84页

论文共8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榨菜工艺水的资源化利用
下一篇:武汉市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