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基础科学论文--建筑物理学论文--建筑光学论文--人工照明、人工采光论文

基于不同阅读媒体的图书馆阅览空间照明环境分析研究

中文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页
第1章 绪论第8-20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8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8-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9-10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内外相关研究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既往研究不足第12-13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3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内容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相关概念界定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研究方法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技术路线第15-18页
    1.4 论文框架第18-20页
第2章 图书馆建筑的发展演变第20-28页
    2.1 图书馆建筑的发展历程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古代中国图书馆建筑的发展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近代中国图书馆建筑的发展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古代西方图书馆建筑的发展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近代西方图书馆建筑的发展第21-22页
    2.2 图书馆建筑功能空间的特点第22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国内图书馆功能空间的特点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国外图书馆建筑功能空间的特点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数字时代对髙校图书馆建筑功能空间的影响第24-25页
    2.3 图书馆阅读媒体的演变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不同阅读媒体的分类及演变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读者与阅读媒体的关系变化第26-27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27-28页
第3章 现代图书馆阅览空间的调研分析第28-80页
    3.1 调研目的及方法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调研目的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调研对象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调研方法第29-31页
    3.2 现代图书馆阅览空间中建筑因素的调研分析第31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天津市图书馆新馆第31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天津大学郑东图书馆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图书馆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北京大学图书馆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清华大学逸夫馆图书馆第43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国家图书馆新馆第47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7 上海浦东图书馆新馆第51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8 上海复旦大学李兆基图书馆第54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9 上海同济大学图书馆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0 上海交通大学主图书馆第60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1 上海嘉定区图书馆第63-66页
    3.3 现代图书馆阅览空间中照明因素的调研分析第66-7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照明现状调研第66-6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照度实测数据分析第69-74页
    3.4 现代图书馆阅览空间阅读因素的调研分析第74-7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不同阅读媒体使用情况的统计分析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读者阅读方式的统计分析第75-79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79-80页
第4章 现代图书馆阅览空间主观问卷的调研分析第80-96页
    4.1 主观问卷设计第80-81页
    4.2 主观问卷结果分析第81-9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调研读者基本信息第81-8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读者对图书馆照明环境满意情况分析第84-8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读者电子阅读媒体使用情况分析第86-8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读者对图书馆照明环境设计的建议第89-94页
    4.3 本章小结第94-96页
第5章 图书馆阅览空间视觉满意度的研究分析第96-106页
    5.1 照明参数与视觉满意度第96-97页
    5.2 视觉满意度预测模型建立第97-10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照度充足度与视觉满意度的预测模型第98-9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照度均匀度与视觉满意度的预测模型第99-101页
    5.3 图书馆不同阅览空间的照明环境优化设计第101-104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104-106页
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06-108页
    6.1 研究结论第106页
    6.2 后续研究的展望第106-108页
参考文献第108-112页
附录第112-114页
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114-116页
致谢第116页

论文共11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蓝莓花青素提取纯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
下一篇:斑马鱼心脏发育候选基因hprg1突变系的建立及初步功能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