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7页 |
1.1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4页 |
1.2.1 国内常规钻井专家系统智能判断方面的研究 | 第10-12页 |
1.2.2 气体钻井安全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14-17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4页 |
1.3.2 研究思路 | 第14-16页 |
1.3.3 技术路线 | 第16-17页 |
第2章 气体钻井安全风险类型 | 第17-32页 |
2.1 地层产气 | 第17-19页 |
2.1.1 地层产气的风险后果 | 第17-18页 |
2.1.2 地层产气的工程表征参数 | 第18-19页 |
2.2 井壁失稳 | 第19-21页 |
2.2.1 井壁失稳的风险后果 | 第19-20页 |
2.2.2 井壁失稳的工程表征参数 | 第20-21页 |
2.3 地层出水 | 第21-23页 |
2.3.1 地层出水的风险后果 | 第22-23页 |
2.3.2 地层出水的工程表征参数 | 第23页 |
2.4 井下燃爆 | 第23-24页 |
2.4.1 井下燃爆的风险后果 | 第24页 |
2.4.2 井下燃爆的工程表征参数 | 第24页 |
2.5 钻柱断裂 | 第24-26页 |
2.5.1 钻柱断裂风险后果 | 第25页 |
2.5.2 钻柱断裂的工程表征参数 | 第25-26页 |
2.6 地层产硫化氢 | 第26-27页 |
2.6.1 硫化氢气体产出的风险后果 | 第26页 |
2.6.2 硫化氢气体产出的工程表征参数 | 第26-27页 |
2.7 卡钻 | 第27-28页 |
2.7.1 卡钻的风险后果 | 第27页 |
2.7.2 卡钻的工程表征参数 | 第27-28页 |
2.8 钻头泥包 | 第28-29页 |
2.8.1 钻头泥包的风险后果 | 第28页 |
2.8.2 钻头泥包的工程表征参数 | 第28-29页 |
2.9 钻具刺漏 | 第29-31页 |
2.9.1 钻具刺漏的风险后果 | 第29-30页 |
2.9.2 钻具刺漏的工程表征参数 | 第30-31页 |
2.10 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第3章 监测参数模型 | 第32-54页 |
3.1 井筒温度模型 | 第32-37页 |
3.1.1 井下温度分布物理模型 | 第32-33页 |
3.1.2 井下温度分布数学模型 | 第33-37页 |
3.1.3 对流换热系数的确定 | 第37页 |
3.2 钻柱与环空内压力模型 | 第37-42页 |
3.2.1 环空内压力的计算 | 第37-40页 |
3.2.2 钻柱内压力的计算模型 | 第40-41页 |
3.2.3 钻头处压降的计算 | 第41-42页 |
3.3 井筒湿度模型 | 第42-44页 |
3.4 钻柱扭矩模型 | 第44-48页 |
3.4.1 钻头扭矩计算 | 第44-45页 |
3.4.2 钻杆软杆模型的建立 | 第45-48页 |
3.5 钻柱转速模型 | 第48-49页 |
3.6 机械钻速模型 | 第49-51页 |
3.7 气体组分模型 | 第51-52页 |
3.8 悬重模型 | 第52-53页 |
3.9 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第4章 气体钻井安全风险监测设备应用研究 | 第54-63页 |
4.1 液基录井监控方法应用于气体钻井的局限性 | 第54-56页 |
4.1.1 液基录井监控方法的局限性 | 第54-55页 |
4.1.2 对液基录井监控方法的继承 | 第55-56页 |
4.2 随钻安全监测参数采集与传输 | 第56-60页 |
4.2.1 监测参数采集 | 第57-59页 |
4.2.2 监测参数的传输 | 第59-60页 |
4.3 监测数据的整合共享 | 第60-62页 |
4.3.1 单个服务器的数据存储 | 第61页 |
4.3.2 主服务器监测数据整合 | 第61-62页 |
4.3.3 监测数据共享 | 第62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2-63页 |
第5章 气体钻井模糊判断理论 | 第63-73页 |
5.1 模糊理论概述 | 第63-66页 |
5.1.1 模糊集合 | 第63-64页 |
5.1.2 模糊数 | 第64-65页 |
5.1.3 模糊数基本定理 | 第65-66页 |
5.2 层次分析法 | 第66-72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72-73页 |
第6章 气体钻井安全监测风险模糊判断 | 第73-116页 |
6.1 气体钻井安全监测过程中各种风险权重计算 | 第74-91页 |
6.1.1 气体钻井安全监测过程中地层产气的权重计算 | 第74-86页 |
6.1.2 气体钻井安全监测过程中井壁失稳的权重计算 | 第86-87页 |
6.1.3 气体钻井安全监测过程中地层出水的权重计算 | 第87页 |
6.1.4 气体钻井安全监测过程中井下燃爆的权重计算 | 第87-88页 |
6.1.5 气体钻井安全监测过程中钻柱断裂的权重计算 | 第88页 |
6.1.6 气体钻井安全监测过程中产硫化氢的权重计算 | 第88-89页 |
6.1.7 气体钻井安全监测过程中卡钻的权重计算 | 第89-90页 |
6.1.8 气体钻井安全监测过程中钻头泥包的权重计算 | 第90页 |
6.1.9 气体钻井安全监测过程中钻具刺漏的权重计算 | 第90-91页 |
6.2 风险类型判断矩阵构建 | 第91页 |
6.3 气体钻井监测参数变化向量的构建 | 第91-92页 |
6.4 气体钻井风险类型模糊判断应用实例 | 第92-115页 |
6.4.1 地层产气 | 第93-100页 |
6.4.2 地层出水 | 第100-101页 |
6.4.3 井壁失稳及卡钻 | 第101-104页 |
6.4.4 钻柱断裂 | 第104-109页 |
6.4.5 井下燃爆 | 第109-110页 |
6.4.6 产硫化氢 | 第110-112页 |
6.4.7 钻头泥包 | 第112-113页 |
6.4.8 钻具刺漏 | 第113-115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115-116页 |
第7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116-118页 |
7.1 结论 | 第116-117页 |
7.2 建议 | 第117-118页 |
致谢 | 第118-11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9-12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| 第123-124页 |
附录1 | 第124-134页 |
附录2 | 第134-1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