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6-24页 |
1.1 蛹虫草简介 | 第16-18页 |
1.1.1 蛹虫草的分类学地位 | 第16页 |
1.1.2 蛹虫草的活性物质和功能 | 第16-17页 |
1.1.3 蛹虫草人工培养技术 | 第17-18页 |
1.2 蛹虫草菌种的退化 | 第18-20页 |
1.2.1 蛹虫草退化后表型的变化 | 第18页 |
1.2.2 蛹虫草退化的机制 | 第18-19页 |
1.2.3 蛹虫草退化的检测和防治方法 | 第19-20页 |
1.3 二代测序技术 | 第20-22页 |
1.3.1 转录组测序概述 | 第20-21页 |
1.3.2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真菌中的应用 | 第21-22页 |
1.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2-24页 |
第2章 蛹虫草继代培养及结实能力和交配型分析 | 第24-31页 |
2.1 前言 | 第24页 |
2.2 试验材料 | 第24-25页 |
2.2.1 供试菌株与培养基 | 第24-25页 |
2.2.2 主要药品和试剂 | 第25页 |
2.2.3 主要仪器与设备 | 第25页 |
2.3 方法 | 第25-26页 |
2.3.1 蛹虫草菌丝体的继代培养和收集 | 第25-26页 |
2.3.2 蛹虫草基因组的提取 | 第26页 |
2.3.3 蛹虫草不同传代次数菌株交配型的判定 | 第26页 |
2.4 结果与分析 | 第26-29页 |
2.4.1 蛹虫草不同传代次数菌株子实体发育情况的分析 | 第26-27页 |
2.4.2 蛹虫草不同传代次数菌株子实体交配型的分析 | 第27-29页 |
2.5 讨论 | 第29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29-31页 |
第3章 不同世代蛹虫草菌丝体中活性成分比较 | 第31-41页 |
3.1 前言 | 第31页 |
3.2 材料 | 第31-32页 |
3.2.1 供试菌株与培养基 | 第31页 |
3.2.2 主要药品和试剂 | 第31-32页 |
3.2.3 主要溶液的配制 | 第32页 |
3.2.4 主要仪器与设备 | 第32页 |
3.3 方法 | 第32-34页 |
3.3.1 蛹虫草菌丝体的继代培养和收集 | 第32页 |
3.3.2 蛹虫草多糖的测定 | 第32-33页 |
3.3.3 麦角甾醇的测定 | 第33页 |
3.3.4 虫草素和腺苷的测定 | 第33-34页 |
3.3.5 虫草酸的测定 | 第34页 |
3.4 结果与分析 | 第34-38页 |
3.4.1 不同世代蛹虫草中多糖含量的变化 | 第34-35页 |
3.4.2 不同世代蛹虫草麦角甾醇含量的变化 | 第35-36页 |
3.4.3 不同世代蛹虫草中虫草素和腺苷含量的变化 | 第36-37页 |
3.4.4 不同传代次数蛹虫草中虫草酸含量的变化 | 第37-38页 |
3.5 讨论 | 第38-39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39-41页 |
第4章 蛹虫草继代培养菌株的转录组分析 | 第41-65页 |
4.1 前言 | 第41页 |
4.2 材料 | 第41-42页 |
4.2.1 供试菌株与培养基 | 第41页 |
4.2.2 主要药品和试剂 | 第41页 |
4.2.3 主要仪器与设备 | 第41-42页 |
4.3 方法 | 第42-46页 |
4.3.1 RNA的提取与检测 | 第42页 |
4.3.2 cDNA合成 | 第42页 |
4.3.3 测序数据质量控制与处理 | 第42-43页 |
4.3.4 转录组拼接与注释 | 第43页 |
4.3.5 GO分析与KEGG分析 | 第43-44页 |
4.3.6 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的qRT-PCR | 第44-46页 |
4.4 结果与分析 | 第46-60页 |
4.4.1 样品总RNA提取与质量检测 | 第46-47页 |
4.4.2 测序读取质量检测 | 第47-50页 |
4.4.3 基因识别与评估 | 第50-51页 |
4.4.4 表达量统计 | 第51-52页 |
4.4.5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(DEGs) | 第52-55页 |
4.4.6 GO和KEGG注释和分析 | 第55-59页 |
4.4.7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 | 第59-60页 |
4.5 讨论 | 第60-62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62-65页 |
结论 | 第65-6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6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6页 |
致谢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