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5-20页 |
1.1 棉花概述 | 第15页 |
1.2 株型研究进展 | 第15-16页 |
1.3 棉花株型研究 | 第16-17页 |
1.3.1 棉花传统株型研究 | 第16页 |
1.3.2 棉花株型性状的遗传分析 | 第16-17页 |
1.3.3 棉花株型QTL研究 | 第17页 |
1.4 棉花果枝节间研究进展 | 第17-18页 |
1.4.1 棉花果枝分类 | 第17-18页 |
1.4.2 棉花果枝节间的遗传分析与相关基因 | 第18页 |
1.5 NAC基因概述 | 第18-19页 |
1.5.1 植物NAC基因研究进展 | 第18-19页 |
1.5.2 棉花NAC基因研究 | 第19页 |
1.6 棉花果枝节间长度的研究意义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20-39页 |
2.1 试验材料 | 第20-21页 |
2.1.1 实验材料描述 | 第20页 |
2.1.2 实验材料种植地点 | 第20页 |
2.1.3 室内实验进行地点 | 第20-21页 |
2.2 技术路线 | 第21页 |
2.3 试剂、载体、仪器及基础实验方法 | 第21-24页 |
2.3.1 实验试剂 | 第21-22页 |
2.3.2 载体与菌株 | 第22页 |
2.3.3 主要仪器设备 | 第22页 |
2.3.4 培养基的配制 | 第22-23页 |
2.3.5 各类缓冲液的配制 | 第23页 |
2.3.6 棉花基因组DNA的提取 | 第23-24页 |
2.4 节间长度性状调查 | 第24页 |
2.5 组织细胞学观察 | 第24页 |
2.5.1 取样扫描 | 第24页 |
2.5.2 三维重建 | 第24页 |
2.6 遗传模式分析 | 第24页 |
2.7 基因定位 | 第24-25页 |
2.8 基因克隆 | 第25-30页 |
2.8.1 基因克隆取样 | 第25页 |
2.8.2 RNA提取、检测、反转录 | 第25-27页 |
2.8.2.1 RNA提取 | 第25-26页 |
2.8.2.2 RNA检测 | 第26页 |
2.8.2.3 RNA反转录合成cDNA | 第26-27页 |
2.8.3 PCR扩增、纯化 | 第27-30页 |
2.8.3.1 PCR扩增 | 第27-28页 |
2.8.3.2 PCR产物回收 | 第28页 |
2.8.3.3 PCR产物连接、转化、测序 | 第28-30页 |
2.9 基因表达量分析 | 第30页 |
2.9.1 GhSBI基因在不同组织的表达 | 第30页 |
2.9.2 荧光定量试验 | 第30页 |
2.9.2.1 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及程序 | 第30页 |
2.9.2.2 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及程序 | 第30页 |
2.10 microRNA调控验证 | 第30-32页 |
2.10.1 PPM-RACE实验 | 第31页 |
2.10.2 PCR扩增、连接、测序 | 第31-32页 |
2.11 功能验证 | 第32-37页 |
2.11.1 拟南芥超表达试验 | 第32-34页 |
2.11.1.1 超表达载体构建 | 第32-33页 |
2.11.1.2 重组载体转化农杆菌GV3101 感受态细胞 | 第33页 |
2.11.1.3 野生型拟南芥的种植 | 第33页 |
2.11.1.4 农杆菌复苏、增殖与拟南芥花絮侵染 | 第33-34页 |
2.11.1.5 转基因拟南芥的筛选与鉴定 | 第34页 |
2.11.2 棉花超表达试验 | 第34-35页 |
2.11.2.1 中间载体Ghsbi-zeo+的构建 | 第34页 |
2.11.2.2 pK2GW7.0 超表达载体的构建 | 第34-35页 |
2.11.2.3 pK2GW7.0 重组载体转化农杆菌LBA4404 感受态 | 第35页 |
2.11.2.4 棉花转基因试验 | 第35页 |
2.11.3 棉花VIGS试验 | 第35-36页 |
2.11.3.1 Trv(CLCrv)载体构建 | 第35页 |
2.11.3.2 受体材料种植 | 第35-36页 |
2.11.3.3 受体材料种植 | 第36页 |
2.11.4 棉花RNAi试验 | 第36-37页 |
2.11.4.1 GhSBI-RNAi载体的构建 | 第36-37页 |
2.11.4.2 磁珠转化法进行棉花RNAi试验 | 第37页 |
2.12 节间伸长规律 | 第37页 |
2.13 转录组实验 | 第37-39页 |
第三章 结论与分析 | 第39-58页 |
3.1 果枝节间长度性状调查结果 | 第39页 |
3.2 组织细胞学观察结果 | 第39-40页 |
3.3 遗传模式分析 | 第40-41页 |
3.4 基因定位 | 第41-48页 |
3.4.1 性状与SNP、InDel的关联分析 | 第41-44页 |
3.2.1.1 SNP关联分析 | 第41-43页 |
3.4.1.2 InDel关联分析 | 第43-44页 |
3.4.1.3 SNP、InDel结果分析 | 第44页 |
3.4.2 候选区间的确定 | 第44-45页 |
3.4.3 候选基因的确定 | 第45-48页 |
3.4.3.1 候选区域内SNP位点筛选 | 第45-46页 |
3.4.3.2 候选基因筛选 | 第46页 |
3.4.3.3 候选基因预测 | 第46-47页 |
3.4.3.4 候选基因确定 | 第47页 |
3.4.3.5 候选基因GhSBI分析 | 第47-48页 |
3.5 基因克隆结果 | 第48-49页 |
3.5.1 RNA结果分析 | 第48页 |
3.5.2 PCR扩增结果分析 | 第48-49页 |
3.5.3 菌液PCR检测与测序结果 | 第49页 |
3.6 GhSBI基因表达量分析结果 | 第49-50页 |
3.6.1 GhSBI基因在不同组织的表达 | 第49页 |
3.6.2 荧光定量试验结果分析 | 第49-50页 |
3.7 microRNA164 调控验证 | 第50-51页 |
3.7.1 PCR产物跑胶结果 | 第50页 |
3.7.2 测序结果 | 第50-51页 |
3.7.3 结果分析 | 第51页 |
3.8 基因功能验证 | 第51-53页 |
3.8.1 拟南芥超表达试验 | 第51-52页 |
3.8.1.1 T_1 代转基因拟南芥PCR检测 | 第51页 |
3.8.1.2 T_2 代拟南芥表型观察 | 第51-52页 |
3.8.2 棉花超表达试验 | 第52页 |
3.8.3 棉花VIGS试验 | 第52-53页 |
3.8.4 棉花RNAi试验 | 第53页 |
3.9 节间伸长规律 | 第53-55页 |
3.9.1 果枝节间动态伸长结果 | 第53-54页 |
3.9.2 果枝节间伸长速度结果 | 第54-55页 |
3.10 转录组结果 | 第55-58页 |
3.10.1 GhSBI基因表达量 | 第55页 |
3.10.2 KEGG Pathway富集结果 | 第55-58页 |
第四章 全文结论 | 第58-60页 |
4.1 结论 | 第58页 |
4.2 讨论 | 第58-59页 |
4.2.1 基因超表达与短果枝是隐性性状,悖论? | 第58页 |
4.2.2 拟南芥超表达植株没有表型 | 第58页 |
4.2.3 节间是如何发育的 | 第58-59页 |
4.3 展望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5页 |
致谢 | 第65-66页 |
作者简历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