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林业论文--森林树种论文--阔叶乔木论文--棕榈、槟榔论文

棕榈雌、雄株生物学差异研究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8页
前言第9-10页
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-18页
    1.1 棕榈研究简介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综合利用价值研究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1.1 棕榈的观赏价值研究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1.2 棕榈植物经济价值研究第10-11页
    1.2 雌、雄异株植物生物学差异研究进展第11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雌、雄异株植物生物学差异研究方法简述第12-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.1 雌、雄异株植物外部形态学差异的研究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.2 雌、雄异株植物解剖学差异的研究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.3 雌、雄异株植物生理生化差异的研究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.4 利用DNA分子标记法研究雌、雄株差异第14-16页
    1.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目的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意义第16页
    1.4 研究主要内容以及技术路线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主要内容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1.1 棕榈形态学差异的研究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1.2 棕榈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: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1.3 棕榈叶片解剖结构的比较研究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1.4 棕榈性别鉴定的分子标记研究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1.5 棕榈性别之间的转录组差异研究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技术路线第17-18页
第二章 棕榈形态学差异研究第18-22页
    2.1 试验材料第18页
    2.2 试验方法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叶片形态指标的测定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树干高、胸径、棕片的测定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成熟雌、雄花形态结构观察第19页
    2.3 结果与分析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棕榈不同性别叶片形态的比较分析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棕榈雌、雄株树高、胸径以及棕片产量(鲜重)的研究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雌、雄花形态结构第20-21页
    2.4 结论与讨论第21-22页
第三章 棕榈生理生化差异的研究第22-32页
    3.1 试验材料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试验试剂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试验仪器第22页
    3.2 方法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游离脯氨酸含量的测定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POD酶活性的测定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7 CAT酶活性的测定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8 花蕾期雌、雄株花基本营养物质的测定第23-24页
    3.3 结果与分析第24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不同月份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测定分析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不同月份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分析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不同月份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测定分析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不同月份叶片中丙二醛(MDA)含量测定分析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不同月份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含量测定分析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不同月份叶片中POD酶活性测定分析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7 不同月份叶片中CAT酶活性测定分析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8 棕榈雌、雄花花蕾期营养物质及质量的测定第28-29页
    3.4 结论与讨论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生长过程中体内代谢物质含量的变化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生长过程中体内酶类的活性变化第31-32页
第四章 棕榈花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差异研究第32-39页
    4.1 材料与方法第32页
    4.2 结果与分析第32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棕榈雌、雄株花期内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第32-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1.1 生长素(IAA)含量的变化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1.2 赤霉素(GA3)含量的变化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1.3 脱落酸(ABA)含量的变化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1.4 玉米素核苷(ZR)含量的变化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雌、雄花内源激素含量比值的变化第35-36页
    4.3 讨论与结论第36-39页
第五章 棕榈叶片解剖结构比较研究第39-46页
    5.1 材料和方法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试验材料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试验方法第39-40页
    5.2 结果与分析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雌、雄株叶片解剖结构观察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1.1 叶片表皮组织结构特征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1.2 叶肉组织结构特征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1.3 叶脉及机械组织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雌、雄株叶片结构的比较分析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2.1 雌、雄株叶片表皮结构比较分析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2.2 雌、雄株叶片叶肉组成比较分析第41-42页
    5.3 结论与讨论第42-46页
第六章 棕榈性别鉴定的分子标记研究第46-50页
    6.1 材料与方法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材料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方法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1.2.1 DNA的提取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1.2.2 PCR扩增第47页
    6.2 结果与分析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棕榈叶片DNA提取结果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ISSR引物进行PCR扩增结果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RAPD引物进行PCR扩增结果第48-49页
    6.3 结论与讨论第49-50页
第七章 棕榈雌、雄株性别之间的转录组差异研究第50-59页
    7.1 试验材料第50-51页
    7.2 试验方法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RNA的提取和文库的制备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原始数据质量的评估、组装及注释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7.2.3 基因的表达定量及差异分析及功能富集第51页
    7.3 结果与分析第51-56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 原始数据结果质量评估与组成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 功能注释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7.3.3 基因表达分析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7.3.4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7.3.5 SNP全转录组的检测第55-56页
    7.4 讨论第56-58页
    7.5 结论第58-59页
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59-61页
    8.1 结论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8.1.1 棕榈形态学差异研究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8.1.2 雌、雄株生理生化差异的研究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8.1.3 棕榈雌、雄花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差异研究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8.1.4 棕榈雌、雄株叶片解剖结构比较研究第60页
    8.2 展望第60-61页
致谢第61-62页
参考文献第62-68页
附录第68-69页

论文共6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轿车变排量空调滑模温度控制设计与实现
下一篇:基于变排量压缩机的车载空调控制系统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