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导论 | 第10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2-18页 |
1.2.1 意识形态的概念及现状研究 | 第12-13页 |
1.2.2 意识形态安全面对的挑战研究 | 第13页 |
1.2.3 意识形态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研究 | 第13-14页 |
1.2.4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意识形态安全的作用研究 | 第14-16页 |
1.2.5 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用,强化意识形态安全的路径研究 | 第16-18页 |
1.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| 第18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8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8页 |
1.4 创新之处 | 第18-20页 |
第2章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的立论依据 | 第20-25页 |
2.1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 | 第20-22页 |
2.1.1 社会存在 | 第20页 |
2.1.2 社会意识 | 第20-21页 |
2.1.3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的基本观点 | 第21-22页 |
2.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 | 第22-24页 |
2.2.1 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 | 第22页 |
2.2.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| 第22-23页 |
2.2.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的关系 | 第23-24页 |
2.3 小结 | 第24-25页 |
第3章 中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 | 第25-34页 |
3.1 西方和平演变的挑战 | 第25-28页 |
3.1.1 政治领域的和平演变 | 第25-27页 |
3.1.2 文化领域的和平演变 | 第27页 |
3.1.3 思想领域的和平演变 | 第27-28页 |
3.2 信息网络化的冲击 | 第28-29页 |
3.2.1 西方思潮通过互联网涌入中国 | 第28页 |
3.2.2 西方文化霸权凭借其互联网优势向我国输出、渗透 | 第28-29页 |
3.3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缺失 | 第29-30页 |
3.3.1 党员干部 | 第29-30页 |
3.3.2 民众 | 第30页 |
3.4 道德失范现象严重 | 第30-31页 |
3.4.1 社会公德的缺失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下降 | 第30-31页 |
3.4.2 职业道德的缺失致使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加深 | 第31页 |
3.4.3 家庭美德以及个人品德的缺失 | 第31页 |
3.5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承意识薄弱 | 第31-33页 |
3.5.1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主体意识薄弱 | 第31-32页 |
3.5.2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队伍建设滞后 | 第32页 |
3.5.3 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实用性低 | 第32-33页 |
3.5.4 传承主体对优秀传统文化文本的误读 | 第33页 |
3.5.5 传承机制不成熟 | 第33页 |
3.6 小结 | 第33-34页 |
第4章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作用 | 第34-41页 |
4.1 政治功能 | 第34-38页 |
4.1.1 政权合法化 | 第34-35页 |
4.1.2 政治动员 | 第35-36页 |
4.1.3 政治发展 | 第36-38页 |
4.2 道德教化功能 | 第38-40页 |
4.2.1 修齐思想的传承 | 第38-39页 |
4.2.2 理想信念 | 第39-40页 |
4.3 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 | 第40页 |
4.4 小结 | 第40-41页 |
第5章 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,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| 第41-47页 |
5.1 提高执政党对意识形态的驾驭能力 | 第41-43页 |
5.1.1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,坚持党的领导 | 第41-42页 |
5.1.2 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| 第42页 |
5.1.3 找寻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点,提升话语权 | 第42-43页 |
5.2 融入优秀传统文化,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| 第43-44页 |
5.2.1 注重民俗节日作用的发挥 | 第43-44页 |
5.2.2 注重全民践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| 第44页 |
5.2.3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 | 第44页 |
5.3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,增强文化自信 | 第44-46页 |
5.3.1 完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教育体系 | 第44-45页 |
5.3.2 增强文化自信,建设文化强国 | 第45页 |
5.3.3 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,加大宣传力度 | 第45-46页 |
5.4 小结 | 第46-47页 |
结论 | 第47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0页 |
致谢 | 第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