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林业论文--林业基础科学论文--森林生物学论文--森林生态学论文

黄龙山松栎混交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健康评价

摘要第7-9页
ABSTRACT第9-10页
第一章 绪论第15-28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5-16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6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森林结构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森林群落多样性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森林群落生态位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空间结构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5 空间分布格局及关联性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6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第24-25页
    1.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5页
    1.4 研究内容第25-27页
    1.5 研究技术路线第27-28页
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第28-32页
    2.1 研究区概况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地理位置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地形地貌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土壤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气候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水文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6 植被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7 社会经济概况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8 研究地点概况第30页
    2.2 样地设置第30-32页
第三章 黄龙山松栎混交林群落结构特征第32-45页
    3.1 研究方法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树种组成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重要值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直径分布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林层划分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树高分布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6 树高与胸径的关系第33-34页
    3.2 结果与分析第34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林分树种组成第34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径级分布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林分垂直分布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树高-胸径关系第43页
    3.3 讨论第43-44页
    3.4 小结第44-45页
第四章 黄龙山松栎混交林物种多样性与生态位第45-58页
    4.1 研究方法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物种多样性计算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计算第46页
    4.2 结果与分析第46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物种丰富度和多度在不同尺度上的空间分布特征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空间尺度变化对物种多度和丰富度的影响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物种生态位宽度分析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物种生态位重叠分析第51-55页
    4.3 讨论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群落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的尺度效应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第56页
    4.4 小结第56-58页
第五章 黄龙山松栎混交林植物种群的空间结构特征第58-70页
    5.1 研究方法第58-6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调查方法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结构单元的确定及边缘效应的校正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林分空间结构参数的计算第58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采伐木的确定第62-63页
    5.2 结果与分析第63-6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乔木树种组成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混交度及大小比数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角尺度及开敞度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采伐木的确定第66-68页
    5.3 讨论第68-69页
    5.4 小结第69-70页
第六章 黄龙山松栎混交林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第70-76页
    6.1 研究方法第70-72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点格局分析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数据处理第71-72页
    6.2 结果与分析第72-7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主要树种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主要树种种群的空间关联性第73-74页
    6.3 讨论第74-75页
    6.4 小结第75-76页
第七章 黄龙山松栎混交林油松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第76-84页
    7.1 研究方法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7.1.1 样地设置第76页
        7.1.2 油松种群年龄结构分析第76页
        7.1.3 点格局分析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7.1.4 数据处理第77页
    7.2 结果与分析第77-81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油松群落特征与径级结构分布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样地内油松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第78页
        7.2.3 油松种群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第78-80页
        7.2.4 油松种群不同发育阶段之间的空间关联第80-81页
    7.3 讨论第81-82页
    7.4 小结第82-84页
第八章 黄龙山松栎混交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第84-91页
    8.1 研究方法第84-86页
        8.1.1 样地调查内容与方法第84页
        8.1.2 评价指标体系及分级标准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8.1.3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第85-86页
    8.2 结果与分析第86-90页
        8.2.1 评价指标权重系数分析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8.2.2 评价指标标准值的建立第87-88页
        8.2.3 相对隶属度的计算第88页
        8.2.4 对级别的相对隶属度向量的确定和分析第88-89页
        8.2.5 黄龙山松栎混交林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第89-90页
    8.3 讨论第90页
    8.4 小结第90-91页
第九章 结论与创新点第91-93页
    9.1 结论第91-92页
    9.2 创新点第92页
    9.3 研究展望第92-93页
参考文献第93-104页
致谢第104-105页
个人简历第105页

论文共10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黄瓜圆叶突变体基因Csrl的图位克隆和功能分析
下一篇:种公鸡饲粮黄芪多糖对商品代肉鸡内毒素耐受免疫调控效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