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0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3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4-58页 |
1.1 固体直接分析法简介 | 第14-15页 |
1.2 固体直接分析光谱法 | 第15-17页 |
1.3 固体直接分析质谱法 | 第17-47页 |
1.3.1 真空下的质谱技术 | 第19-25页 |
1.3.2 基于ICP-MS联用的大气压采样质谱技术 | 第25-47页 |
1.3.2.1 ICP-MS简介 | 第25-42页 |
1.3.2.2 激光溅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(Laser ablation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, LA-ICP-MS) | 第42-45页 |
1.3.2.3 电热蒸发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(Electrothermalvaporizatio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,ETV-ICP-MS) | 第45-46页 |
1.3.2.4 火花放电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(Spark discharge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) | 第46-47页 |
1.4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| 第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58页 |
第二章 用于固体采样针尖放电系统的研制以及初步研究 | 第58-86页 |
2.1 引言 | 第58-64页 |
2.1.1 放电历史 | 第58-59页 |
2.1.2 放电分类 | 第59-60页 |
2.1.3 弧光放电和辉光放电 | 第60-64页 |
2.2 针尖放电系统的设计与制作 | 第64-69页 |
2.2.1 放电腔体 | 第64-66页 |
2.2.2 针尖形貌的选择 | 第66-67页 |
2.2.3 气体的选择 | 第67-68页 |
2.2.4 仪器与样品 | 第68-69页 |
2.2.4.1 仪器 | 第68-69页 |
2.2.4.2 样品 | 第69页 |
2.2.5 实验条件 | 第69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69-78页 |
2.3.1 直流放电与脉冲放电采样性能比较 | 第69-72页 |
2.3.2 直流放电和脉冲放电的伏安特性 | 第72页 |
2.3.3 直流放电与脉冲放电光谱图比较 | 第72-75页 |
2.3.4 直流放电与脉冲放电等离子体温度比较 | 第75-76页 |
2.3.5 直流放电和脉冲放电溅射机理探究 | 第76-78页 |
2.4 小结 | 第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6页 |
第三章 脉冲针尖放电ICP-MS用于导体样品中的元素分析 | 第86-117页 |
3.1 引言 | 第86-89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89-92页 |
3.2.1 实验仪器 | 第89页 |
3.2.2 针尖放电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总装置图 | 第89-90页 |
3.2.3 样品制备 | 第90-92页 |
3.2.4 实验条件 | 第92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92-108页 |
3.3.1 各个参数对信号强度的影响 | 第92-97页 |
3.3.2 氮气与氩气放电比较 | 第97-99页 |
3.3.3 脉冲针尖放电的信号稳定性研究 | 第99-101页 |
3.3.4 直流放电与脉冲放电定量性能比较 | 第101-105页 |
3.3.5 脉冲放电用于多基体定量分析 | 第105-106页 |
3.3.6 脉冲放电在氮、氩混合气体中的定量分析 | 第106-108页 |
3.4 小结 | 第10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8-117页 |
第四章 脉冲射频针尖放电ICP-MS用于非导体样品元素分析 | 第117-144页 |
4.1 引言 | 第117-123页 |
4.1.1 非导体样品分析的放电方法 | 第117-119页 |
4.1.2 射频放电的概述 | 第119-122页 |
4.1.3 射频辉光放电机理 | 第122-123页 |
4.2 实验部分 | 第123-128页 |
4.2.1 实验仪器 | 第123-124页 |
4.2.2 样品制备 | 第124页 |
4.2.3 放电腔体 | 第124-126页 |
4.2.4 射频激发频率的选择 | 第126-127页 |
4.2.5 实验条件 | 第127-128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128-135页 |
4.3.1 脉冲射频针尖放电溅射可行性研究 | 第129-131页 |
4.3.2 脉冲射频针尖放电光谱研究 | 第131-132页 |
4.3.3 脉冲射频针尖放电用于土壤和云母基体的定量分析 | 第132-135页 |
4.4 小结 | 第13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5-144页 |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44-146页 |
攻读博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| 第146-147页 |
致谢 | 第147-1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