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7-66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17-22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7-21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21-2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22-59页 |
1.2.1 设计政策在国际上的实践发展 | 第22-46页 |
1.2.2 国内外设计政策研究综述 | 第46-55页 |
1.2.3 芬兰设计政策研究综述 | 第55-59页 |
1.3 研究思路、方法与内容 | 第59-66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59-61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61-63页 |
1.3.3 研究内容 | 第63-66页 |
第二章 设计政策的理论基础与理论分析框架 | 第66-99页 |
2.1 设计政策的理论基础 | 第67-77页 |
2.1.1 设计学理论 | 第67-69页 |
2.1.2 公共政策学理论 | 第69-72页 |
2.1.3 市场失灵与系统失灵 | 第72-77页 |
2.2 设计政策的概念辨析与界定 | 第77-84页 |
2.2.1 设计政策与设计促进 | 第77-81页 |
2.2.2 国家设计政策与相关政策概念的辨析 | 第81页 |
2.2.3 设计政策的概念及其演变 | 第81-84页 |
2.3 设计政策的分析框架 | 第84-98页 |
2.3.1 设计政策的要素对象 | 第84-88页 |
2.3.2 设计政策的过程对象 | 第88-90页 |
2.3.3 国家间设计政策的评价 | 第90-98页 |
2.4 章小结 | 第98-99页 |
第三章 芬兰设计发展的背景 | 第99-120页 |
3.1 芬兰的地理与自然环境 | 第99-106页 |
3.1.1 作为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芬兰 | 第99-101页 |
3.1.2 芬兰的地质地理与气候环境 | 第101-102页 |
3.1.3 芬兰的自然环境对芬兰民族性的影响 | 第102-106页 |
3.2 芬兰的历史与人文 | 第106-113页 |
3.2.1 芬兰的历史发展沿革 | 第106-108页 |
3.2.2 芬兰的文化与宗教 | 第108-113页 |
3.3 芬兰的政治与经济 | 第113-119页 |
3.3.1 芬兰政治概况 | 第113-115页 |
3.3.2 芬兰经济发展沿革 | 第115-119页 |
3.4 章小结 | 第119-120页 |
第四章 芬兰设计发展与国家支持 | 第120-170页 |
4.1 芬兰设计发展概述 | 第120-121页 |
4.2 芬兰设计的历史演进与国家支持 | 第121-168页 |
4.2.1 芬兰设计的孕育阶段(史前-1860) | 第121-123页 |
4.2.2 芬兰设计的萌芽阶段(1875-1900) | 第123-133页 |
4.2.3 芬兰设计的早期发展(1900-1945) | 第133-136页 |
4.2.4 芬兰设计在二战后的成功(1945-1960) | 第136-144页 |
4.2.5 芬兰设计的转型(60年代-80年代) | 第144-157页 |
4.2.6 向创新之国迈进(1990-1999) | 第157-168页 |
4.3 章小结 | 第168-170页 |
第五章 芬兰设计政策的演进和发展 | 第170-234页 |
5.1 芬兰设计政策的决策体制和政策工具 | 第170-178页 |
5.1.1 芬兰设计政策决策的组织系统 | 第170-171页 |
5.1.2 芬兰政府改革及对设计政策制定的影响 | 第171-174页 |
5.1.3 芬兰国家设计政策的演进 | 第174-178页 |
5.2 芬兰旧版国家设计政策:“设计2005! (2000年) | 第178-198页 |
5.2.1 政策制定的背景 | 第178-181页 |
5.2.2 政策的主要目标和执行架构 | 第181-189页 |
5.2.3 政策的主要特点及意义 | 第189-192页 |
5.2.4 政策实施的成效与问题 | 第192-198页 |
5.3 芬兰新版国家设计政策:芬兰设计政策——战略与行动提案(2013年) | 第198-219页 |
5.3.1 政策背景与动因 | 第198-208页 |
5.3.2 新设计政策的准备和制定过程 | 第208-211页 |
5.3.3 政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| 第211-219页 |
5.4 芬兰新旧国家设计政策的比较研究 | 第219-233页 |
5.4.1 新旧政策的文本结构比较 | 第219-223页 |
5.4.2 政策的研究逻辑:从系统失灵理论到设计思维 | 第223-224页 |
5.4.3 政策制定逻辑:从“设计政策作为经济竞争力手段”到“设计政策作为社会创新工具” | 第224-226页 |
5.4.4 政策制定主体:从教育部到贸易与就业部 | 第226-227页 |
5.4.5 制定过程:从脱胎于专家报告到以用户为中心的社会创新 | 第227-230页 |
5.4.6 新政策实施情况 | 第230-233页 |
5.5 章小结 | 第233-234页 |
第六章 芬兰设计政策评价及其对我国构建设计创新政策体系的启示 | 第234-266页 |
6.1 对芬兰国家设计政策综合表现的实证研究 | 第234-251页 |
6.1.1 研究方法 | 第234-236页 |
6.1.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236-241页 |
6.1.3 样本国家和地区的选取与设计政策综合表现实证研究 | 第241-245页 |
6.1.4 芬兰国家设计政策综合表现分析 | 第245-251页 |
6.2 芬兰设计政策发展整体评价 | 第251-255页 |
6.2.1 政策的使命共识:设计创新驱动国家发展 | 第251页 |
6.2.2 政策管理的发展:从传统治理模式走向现代和动态模式 | 第251-252页 |
6.2.3 重视政策评估的作用:将政策研究和评估持续系统地应用到政策的发展 | 第252页 |
6.2.4 设计政策主题的拓展:政策发展趋势和优先考虑事项 | 第252-253页 |
6.2.5 设计政策对有效促进设计创新绩效的改善有待观察 | 第253-255页 |
6.3 芬兰国家设计政策对我国构建设计政策体系的启示 | 第255-265页 |
6.3.1 我国设计政策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| 第255-262页 |
6.3.2 芬兰设计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| 第262-265页 |
6.4 章小结 | 第265-266页 |
结论 | 第266-2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70-284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| 第284-287页 |
致谢 | 第287-289页 |
附录 | 第289-29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