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2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4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22页 |
1.2.1 微小卫星军事应用的研究现状 | 第14-18页 |
1.2.2 卫星编队技术研究现状 | 第18-21页 |
1.2.3 气浮仿真试验台的研究现状 | 第21-22页 |
1.3 本文的研究思路 | 第22-24页 |
1.4 论文组织结构 | 第24-26页 |
第二章 聚光操控编队研究 | 第26-39页 |
2.1 引言 | 第26页 |
2.2 卫星编队基本概念与坐标系定义 | 第26-27页 |
2.2.1 基本概念 | 第26-27页 |
2.2.2 相关坐标系 | 第27页 |
2.3 相对运动轨道动力学模型 | 第27-31页 |
2.3.1 非线性相对动力学模型 | 第27-29页 |
2.3.2 相对动力学线性化模型 | 第29-30页 |
2.3.3 C-W方程 | 第30-31页 |
2.4 典型的的卫星编队 | 第31-32页 |
2.5 摄动影响下的编队运动 | 第32-34页 |
2.5.1 J_2项摄动对参考星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2.5.2 摄动对伴飞卫星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2.6 微小卫星聚光编队 | 第34-38页 |
2.6.1 聚光方案设计 | 第34-35页 |
2.6.2 聚光效果分析 | 第35-36页 |
2.6.3 编队构型分析 | 第36-38页 |
2.7 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三章 聚光操控卫星姿轨控算法设计 | 第39-52页 |
3.1 引言 | 第39页 |
3.2 滑模控制理论 | 第39-44页 |
3.2.1 预备知识 | 第39-41页 |
3.2.2 滑模变结构控制 | 第41-42页 |
3.2.3 滑模控制的抖振问题 | 第42-43页 |
3.2.4 二阶滑模控制 | 第43-44页 |
3.3 卫星姿轨耦合动力学建模 | 第44-48页 |
3.3.1 卫星轨道动力学模型 | 第45-46页 |
3.3.2 卫星相对姿态动力学模型 | 第46-48页 |
3.3.3 卫星姿轨耦合动力学模型 | 第48页 |
3.4 卫星姿轨控指标分析与算法设计 | 第48-51页 |
3.4.1 卫星姿轨控参数分析 | 第48页 |
3.4.2 卫星姿轨耦合二阶滑模控制 | 第48-49页 |
3.4.3 仿真分析 | 第49-51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四章 基于平面气浮台的聚光操控编队仿真演示系统设计 | 第52-82页 |
4.1 引言 | 第52页 |
4.2 系统构造及工作原理 | 第52-54页 |
4.3 气浮台三维建模 | 第54-56页 |
4.4 气动回路设计 | 第56-66页 |
4.4.1 气浮轴承 | 第56-57页 |
4.4.2 冷气推进系统 | 第57-62页 |
4.4.3 气瓶和阀门 | 第62-66页 |
4.5 位姿测量和控制系统 | 第66-71页 |
4.5.1 惯性单元 | 第66-67页 |
4.5.2 超声定位模块 | 第67页 |
4.5.3 电磁阀 | 第67-69页 |
4.5.4 飞轮系统 | 第69-70页 |
4.5.5 供电系统 | 第70-71页 |
4.6 三自由度气浮台搭建 | 第71-73页 |
4.7 测控系统开发 | 第73-80页 |
4.7.1 总体架构 | 第73-74页 |
4.7.2 星载计算机驱动程序开发 | 第74-75页 |
4.7.3 星载计算机主控程序开发 | 第75-76页 |
4.7.4 地面监控终端软件开发 | 第76-77页 |
4.7.5 实验系统组成 | 第77-78页 |
4.7.6 实验系统性能测试 | 第78-80页 |
4.8 本章小结 | 第80-82页 |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82-84页 |
5.1 研究总结 | 第82-83页 |
5.2 研究展望 | 第83-8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4-89页 |
致谢 | 第89-90页 |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