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4页 |
引言 | 第15-25页 |
(一)选题理由及研究意义 | 第15-18页 |
1、选题理由 | 第15-17页 |
2、研究意义 | 第17-18页 |
(二)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8-23页 |
1、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8-20页 |
2、国内研究现状 | 第20-23页 |
(三)研究方法 | 第23页 |
(四)创新之处 | 第23-25页 |
一、友善价值观教育概述 | 第25-42页 |
(一)友善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| 第25-26页 |
1、友善价值观的内涵 | 第25-26页 |
2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友善价值观教育的内涵 | 第26页 |
(二)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友善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| 第26-33页 |
1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友善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| 第26-30页 |
2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友善价值观教育的特点 | 第30-33页 |
3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友善价值观教育的原则 | 第33页 |
(三)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友善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| 第33-39页 |
1、自我友善价值观教育 | 第33-34页 |
2、同伴友善价值观教育 | 第34-35页 |
3、师长友善价值观教育 | 第35-36页 |
4、社会友善价值观教育 | 第36-37页 |
5、自然友善价值观教育 | 第37页 |
6、世界友善价值观教育 | 第37-39页 |
附录 | 第39-42页 |
二、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友善价值观教育的问题调查和原因分析 | 第42-52页 |
(一)调查研究 | 第42-46页 |
1、调研形式与对象基本信息 | 第42页 |
2、调查问卷结果的总体情况 | 第42-46页 |
(二)问题现状 | 第46-50页 |
1、情感体验受忽视 | 第46-47页 |
2、思辨启发不深刻 | 第47页 |
3、正面引导力度小 | 第47-48页 |
4、实践活动不充分 | 第48页 |
5、学科资源欠整合 | 第48-49页 |
6、评价形式太单一 | 第49-50页 |
(三)原因分析 | 第50-52页 |
1、教师自身的原因 | 第50页 |
2、教材原因 | 第50-51页 |
3、学生原因 | 第51页 |
4、现行教育评价方式的制约 | 第51页 |
5、社会原因 | 第51-52页 |
三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友善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| 第52-63页 |
(一)尊重学生,融洽氛围,建立友善的师生关系 | 第52-53页 |
(二)以情动人,情理交融,重视友善的道德情感教育 | 第53-55页 |
1、以情动人,体会友善的生命力感召力 | 第53-54页 |
2、情理交融,认同践行友善核心价值观 | 第54-55页 |
(三)正面引导,榜样示范,坚定友善道德信念的树立 | 第55-56页 |
1、正面引导负性事件,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 | 第55页 |
2、要通过榜样示范,促使学生树立友善的道德信念 | 第55-56页 |
(四)设计情境,感知生活,启发友善品质的自我觉醒 | 第56-57页 |
1、设计生活化情境,感知体验友善生活 | 第56-57页 |
2、要设计道德两难冲突,启发学生友善品质的自我觉醒 | 第57页 |
(五)确定主题,回归生活,开展友善实践活动 | 第57-58页 |
(六)深挖教材,整合沟通,综合渗透各学科资源 | 第58-60页 |
(七)立足过程,全面分析,丰富友善价值观教育的评价形式 | 第60-63页 |
1、立足过程,关注发展,实施友善价值观教育的过程性评价 | 第60页 |
2、全面分析,多维测评,实施友善价值观教育的多元性评价 | 第60-63页 |
四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友善价值观教育的教学课例——以人民教育出版社《道德与法治》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课时《深深浅浅话友谊》为例 | 第63-71页 |
(一)课标要求 | 第63页 |
(二)课例背景 | 第63页 |
(三)教学分析 | 第63页 |
(四)课例描述 | 第63-70页 |
(五)板书设计 | 第70页 |
(六)教学反思 | 第70-71页 |
结束语 | 第71-72页 |
注释 | 第72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7页 |
附录 | 第77-81页 |
致谢 | 第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