步行友好视角下广州老城地铁站区城市公共空间优化策略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绪论 | 第12-22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2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2-13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3页 |
1.3 核心概念界定 | 第13-19页 |
1.3.1 广州老城 | 第13-14页 |
1.3.2 轨道交通站点地区 | 第14-15页 |
1.3.3 城市公共空间 | 第15-18页 |
1.3.4 步行友好 | 第18-19页 |
1.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| 第19-20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9页 |
1.4.2 论文创新点 | 第19-20页 |
1.5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20-21页 |
1.5.1 主要研究方法 | 第20-21页 |
1.5.2 技术路线 | 第21页 |
1.6 本章小结 | 第21-22页 |
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相关研究综述 | 第22-40页 |
2.1 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相关理论 | 第22-25页 |
2.1.1 城市空间扩展的点轴理论 | 第22页 |
2.1.2 交通影响空间发展的可达性理论 | 第22-23页 |
2.1.3 TOD理论 | 第23-24页 |
2.1.4 城市触媒理论 | 第24-25页 |
2.2 步行友好相关理论 | 第25-28页 |
2.2.1 “交通安宁”理论 | 第25-26页 |
2.2.2 “街道共享”理论 | 第26页 |
2.2.3 克劳福德“步行城市”构想 | 第26-27页 |
2.2.4 新城市主义 | 第27-28页 |
2.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28-39页 |
2.3.1 城市公共空间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28-30页 |
2.3.2 轨道站点地区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30-33页 |
2.3.3 城市步行空间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33-35页 |
2.3.4 站区步行环境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35-39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三章 广州老城地铁站区现状与研究框架 | 第40-55页 |
3.1 广州老城轨道交通现状 | 第40-43页 |
3.1.1 广州老城轨道交通发展历程与现状 | 第40-41页 |
3.1.2 地铁成为居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| 第41-42页 |
3.1.3 老城地铁站点对周边城市空间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3.2 老城站区空间发展趋势与现状 | 第43-45页 |
3.2.1 地铁站区空间发展趋势 | 第43-44页 |
3.2.2 广州老城站区空间现状 | 第44-45页 |
3.3 站区空间要素解读和梳理 | 第45-47页 |
3.3.1 站区空间要素解读 | 第45-47页 |
3.3.2 站区空间要素研究数据库 | 第47页 |
3.4 站区空间人群活动类型与心理需求 | 第47-49页 |
3.4.1 站区空间人群活动类型 | 第47-48页 |
3.4.2 站区空间人群心理需求 | 第48-49页 |
3.5 相关研究指标与原则 | 第49-53页 |
3.5.1 研究方法 | 第49页 |
3.5.2 研究原则 | 第49-50页 |
3.5.3 相关指标 | 第50-53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53-55页 |
第四章 广州老城地铁站区公共空间形态研究 | 第55-99页 |
4.1 研究样本和研究范围 | 第55-60页 |
4.1.1 站点分类与研究样本选择 | 第55-57页 |
4.1.2 老城地铁站点研究范围 | 第57-60页 |
4.2 街道路网 | 第60-78页 |
4.2.1 街区边长 | 第60-62页 |
4.2.2 交叉口密度 | 第62-65页 |
4.2.3 联系节点比率 | 第65-66页 |
4.2.4 节点空间布局 | 第66-68页 |
4.2.5 PRD系数与路网形态指标相关性分析 | 第68-75页 |
4.2.6 WTI系数与相关研究指标相关性分析 | 第75-78页 |
4.3 站前广场 | 第78-97页 |
4.3.1 站点与地上建筑的关系 | 第78-79页 |
4.3.2 站前广场功能空间要素 | 第79-82页 |
4.3.3 站前广场功能流线分析 | 第82-97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97-99页 |
第五章 广州老城地铁站区公共空间步行满意度研究 | 第99-118页 |
5.1 调查问卷设计与发放 | 第99-100页 |
5.1.1 调查方法与调查问卷设计 | 第99-100页 |
5.1.2 问卷发放与回收 | 第100页 |
5.2 个体属性统计结果 | 第100-102页 |
5.2.1 个体属性 | 第101页 |
5.2.2 出行状况 | 第101-102页 |
5.3 实地调研与单项满意度指标分析 | 第102-115页 |
5.3.1 站区便捷性步行环境调查 | 第102-105页 |
5.3.2 站区连续性步行环境调查 | 第105-108页 |
5.3.3 站区安全性步行环境调查 | 第108-109页 |
5.3.4 站区识别性步行环境调查 | 第109-111页 |
5.3.5 站区舒适性步行环境调查 | 第111-114页 |
5.3.6 站区愉悦性步行环境调查 | 第114-115页 |
5.4 站区空间品质总体满意度相关性分析 | 第115-117页 |
5.4.1 站区空间总体满意度分析 | 第115页 |
5.4.2 总体满意度与单项指标相关性分析 | 第115-117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117-118页 |
第六章 广州老城地铁站区公共空间优化策略 | 第118-145页 |
6.1 基本价值观与原则 | 第118-120页 |
6.1.1 步行友好和保护老城并重的价值观 | 第118页 |
6.1.2 老城站区城市公共空间优化原则 | 第118-120页 |
6.2 建立高可达性的街道路网 | 第120-130页 |
6.2.1 提高街道路网的连通性 | 第120-123页 |
6.2.2 消解大面积封闭街区 | 第123-125页 |
6.2.3 构建站点与景点间步行网络 | 第125-126页 |
6.2.4 打造立体步行网络系统 | 第126-130页 |
6.3 构建高效换乘的站前广场 | 第130-136页 |
6.3.1 减少主干道交叉口站点数量 | 第130-131页 |
6.3.2 合理设置站点出入口 | 第131-133页 |
6.3.3 高效组织各换乘流线 | 第133-136页 |
6.3.4 增设沿街商业设施 | 第136页 |
6.4 塑造高品质的站区公共空间 | 第136-143页 |
6.4.1 增加站区节点公共空间 | 第137-138页 |
6.4.2 以人为本重新分配道路空间 | 第138-139页 |
6.4.3 打造人车共存的生活街道空间 | 第139-141页 |
6.4.4 营造尺度合宜的老城街道空间 | 第141-143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143-145页 |
总结与展望 | 第145-148页 |
7.1 研究结论 | 第145-146页 |
7.2 研究的局限性 | 第146页 |
7.3 研究展望 | 第146-1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8-154页 |
附录 | 第154-15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57-158页 |
致谢 | 第158-159页 |
附件 | 第1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