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3页 |
1.2 物质流分析的定义 | 第13-14页 |
1.3 论文研究思路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| 第14-17页 |
1.3.1 论文研究思路 | 第14-15页 |
1.3.2 论文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1.3.3 论文的创新点 | 第16-17页 |
第2章 铜工业物质流相关研究方法 | 第17-25页 |
2.1 物质流分析的研究方法 | 第17-21页 |
2.1.1 国外物质流分析的研究进展 | 第17-18页 |
2.1.2 国内物质流分析的研究进展 | 第18-19页 |
2.1.3 物质流分析的两种方法 | 第19-21页 |
2.2 价值流分析方法 | 第21-25页 |
2.2.1 价值流分析 | 第21-22页 |
2.2.2 价值流分析方法国内外发展 | 第22-23页 |
2.2.3 价值流分析的意义 | 第23-25页 |
第3章 中国1990-2014年铜工业物质流分析 | 第25-53页 |
3.1 物质流分析框架 | 第25-28页 |
3.2 2013年中国铜工业物质流分析 | 第28-33页 |
3.2.1 生产阶段 | 第28-30页 |
3.2.2 加工制造阶段 | 第30-31页 |
3.2.3 使用阶段 | 第31-32页 |
3.2.4 回收利用阶段 | 第32-33页 |
3.3 1990、1995、2000、2005、2010年中国铜工业物质流分析 | 第33-42页 |
3.3.1 1990、1995、2000、2005、2010年中国铜工业物质流图 | 第33-36页 |
3.3.2 直接物质投入计算(DMI) | 第36-40页 |
3.3.3 直接物质产出计算(DMO) | 第40-42页 |
3.4 2010、2011、2012、2013、2014年中国铜工业物质流分析 | 第42-46页 |
3.5 重要指标分析 | 第46-51页 |
3.5.1 铜生产和加工制造过程中的原料自给率和使用废杂铜比例 | 第46-49页 |
3.5.2 矿石指数、铜资源效率和废铜指数 | 第49-50页 |
3.5.3 社会存量变化和人均社会存量变化 | 第50-51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51-53页 |
第4章 基于物质流的价值流分析和LCA评价 | 第53-83页 |
4.1 基于物质流的中国铜工业价值流分析 | 第53-71页 |
4.1.1 1990、1995、2000、2005、2010年价值流分析 | 第53-63页 |
4.1.2 2011、2012、2013、2014年价值流分析 | 第63-71页 |
4.2 基于物质流的废弃空调中铜再利用过程的生命周期评价 | 第71-81页 |
4.2.1 生命周期评价的发展现状 | 第71-72页 |
4.2.2 范围界定和功能单位 | 第72-73页 |
4.2.3 清单分析 | 第73-75页 |
4.2.4 影响评价 | 第75-80页 |
4.2.5 生命周期解释 | 第80-81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81-83页 |
第5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83-87页 |
5.1 结论 | 第83-84页 |
5.2 建议 | 第84-8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7-93页 |
致谢 | 第93-9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| 第9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