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9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4页 |
绪论 | 第15-17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7-35页 |
1 手性农药使用现状 | 第17-19页 |
2 手性农药拆分及构型确定研究进展 | 第19-22页 |
2.1 手性农药拆分技术研究 | 第19-21页 |
2.1.1 直接结晶法 | 第19-20页 |
2.1.2 化学拆分法 | 第20页 |
2.1.3 生物拆分法 | 第20页 |
2.1.4 色谱拆分法 | 第20-21页 |
2.2 手性农药立体构型确定研究 | 第21-22页 |
2.2.1 X-ray单晶衍射法 | 第21页 |
2.2.2 基于NMR的Mosher法 | 第21页 |
2.2.3 光谱学方法 | 第21-22页 |
3 手性农药在环境和动植物体内立体选择性行为研究进展 | 第22-26页 |
3.1 手性农药对映异构体混合物定量方法 | 第22-23页 |
3.1.1 对映体比率(ER) | 第22-23页 |
3.1.2 对映体过剩和对映体纯度(ee和c.p.) | 第23页 |
3.1.3 对映体分数(EF) | 第23页 |
3.2 手性农药在环境介质中立体选择性行为研究 | 第23-24页 |
3.3 手性农药在植物体内立体选择性行为研究 | 第24-25页 |
3.4 手性农药在动物体内立体选择性行为研究 | 第25-26页 |
4 手性农药立体选择性活性研究进展 | 第26-30页 |
5 手性农药立体选择性毒性研究进展 | 第30-31页 |
6 手性农药对土壤微生物毒性差异研究进展 | 第31-32页 |
7 利用土壤细菌群落的高通量测序筛选手性农药立体选择性降解菌 | 第32页 |
8 手性杀虫剂乙虫腈简介 | 第32-33页 |
9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33-35页 |
第二章 乙虫腈对映异构体手性分离方法建立和绝对构型确定 | 第35-45页 |
1 试验材料与方法 | 第35-38页 |
1.1 试剂和材料 | 第35页 |
1.2 仪器与设备 | 第35-36页 |
1.3 乙虫腈对映体分离及条件优化 | 第36-37页 |
1.3.1 乙虫腈最佳紫外吸收波长的选择 | 第36页 |
1.3.2 不同流动相比例对乙虫腈对映体分离的影响 | 第36页 |
1.3.3 温度对乙虫腈对映体分离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1.3.4 对映体分离效果评价方法 | 第37页 |
1.4 乙虫腈对映体比旋光度测定与绝对构型确定 | 第37-38页 |
1.4.1 乙虫腈对映体比旋光度测定 | 第37页 |
1.4.2 乙虫腈对映体绝对构型确定 | 第37-38页 |
2 结果与讨论 | 第38-44页 |
2.1 乙虫腈对映体分离条件优化 | 第38-42页 |
2.1.1 最佳吸收波长的选择 | 第38页 |
2.1.2 不同流动相比例对乙虫腈对映体分离的影响 | 第38-40页 |
2.1.3 温度对乙虫腈对映体分离的影响 | 第40-42页 |
2.2 乙虫腈对映体比旋光度的测定和绝对构型的确定 | 第42-44页 |
3 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第三章 乙虫腈在农产品和环境中手性分析方法的建立 | 第45-55页 |
1 试验材料与方法 | 第45-47页 |
1.1 试剂和材料 | 第45页 |
1.2 仪器与设备 | 第45-46页 |
1.3 样品前处理方法优化 | 第46-47页 |
1.3.1 乙虫腈基质前处理方法 | 第46页 |
1.3.2 方法验证 | 第46-47页 |
1.3.2.1 基质匹配标准曲线 | 第46页 |
1.3.2.2 准确度、精密度、灵敏度 | 第46-47页 |
2 结果与讨论 | 第47-54页 |
2.1 乙虫腈对映体前处理方法优化 | 第47-50页 |
2.1.1 提取溶剂的选择 | 第47-48页 |
2.1.2 固相萃取柱的选择 | 第48-50页 |
2.2 检测方法的线性关系和基质效应 | 第50-51页 |
2.3 准确度、精密度和灵敏度 | 第51-54页 |
3 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第四章 乙虫腈在动植物和环境中的立体选择性行为研究 | 第55-91页 |
1 试验材料与方法 | 第56-61页 |
1.1 试剂和材料 | 第56页 |
1.2 仪器与设备 | 第56页 |
1.3 试验动物 | 第56页 |
1.4 大鼠肝微粒体制备与蛋白浓度测定 | 第56-57页 |
1.5 乙虫腈体外代谢研究 | 第57页 |
1.6 田间施药试验 | 第57-58页 |
1.7 土壤样品制备和孵育实验 | 第58-60页 |
1.7.1 土壤样品制备 | 第58-59页 |
1.7.2 孵育试验 | 第59-60页 |
1.8 萃取、净化方法与仪器条件 | 第60-61页 |
1.8.1 萃取 | 第60页 |
1.8.1.1 土壤及植株样品萃取 | 第60页 |
1.8.1.2 肝微粒体萃取 | 第60页 |
1.8.2 净化方法与仪器条件 | 第60-61页 |
1.9 数据处理 | 第61页 |
2 结果与讨论 | 第61-89页 |
2.1 乙虫腈对映体在大鼠肝微粒体立体选择性代谢 | 第61-67页 |
2.2 乙虫腈对映体在农作物上立体选择性降解 | 第67-74页 |
2.2.1 乙虫腈对映体在青菜上的立体选择性降解 | 第67-68页 |
2.2.2 乙虫腈对映体在菠菜上的立体选择性降解 | 第68-69页 |
2.2.3 乙虫腈对映体在番茄和黄瓜上的立体选择性降解 | 第69-72页 |
2.2.4 乙虫腈对映体在室外土壤中的立体选择性降解 | 第72-74页 |
2.3 乙虫腈对映体在五地土壤中立体选择性降解 | 第74-84页 |
2.3.1 乙虫腈对映体在广东土壤中的立体选择性降解 | 第74-76页 |
2.3.2 乙虫腈对映体在海南土壤中的立体选择性降解 | 第76-78页 |
2.3.3 乙虫腈对映体在江西土壤中的立体选择性降解 | 第78-80页 |
2.3.4 乙虫腈对映体在江苏土壤中的立体选择性降解 | 第80-82页 |
2.3.5 外消旋乙虫腈在吉林土壤中的立体选择性降解 | 第82-84页 |
2.4 R-、S-乙虫腈对映体在吉林土壤中的立体选择性降解 | 第84-88页 |
2.4.1 R-乙虫腈在吉林土壤中的立体选择性降解 | 第84-86页 |
2.4.2 S-乙虫腈在吉林土壤中的立体选择性降解 | 第86-88页 |
2.5 土壤总含氮量和有机质含量与对映体发生立体选择的相关性分析 | 第88-89页 |
3 本章小结 | 第89-91页 |
第五章 乙虫腈立体选择性活性和机理研究 | 第91-105页 |
1 试验材料与方法 | 第94-97页 |
1.1 试剂和材料 | 第94页 |
1.2 仪器与设备 | 第94-95页 |
1.3 供试靶标昆虫和动物 | 第95页 |
1.4 生物测定方法 | 第95页 |
1.4.1 豌豆蚜虫室内生物测定方法 | 第95页 |
1.4.2 褐飞虱室内生物测定方法 | 第95页 |
1.5 cRNA的制备 | 第95-96页 |
1.6 爪蟾卵母细胞的获取和cRNA的注射 | 第96页 |
1.7 记录电极制备和TEVC记录 | 第96-97页 |
2 结果与讨论 | 第97-104页 |
2.1 乙虫腈对映体活性差异 | 第97-98页 |
2.2 乙虫腈对映体对RDLbd GABA电流的抑制作用 | 第98-104页 |
3 本章小结 | 第104-105页 |
第六章 乙虫腈对非靶标生物的立体选择性毒性 | 第105-113页 |
1 试验材料与方法 | 第105-109页 |
1.1 试剂和材料 | 第105-106页 |
1.2 仪器与设备 | 第106页 |
1.3 供试非靶标生物 | 第106-107页 |
1.3.1 羊角月芽藻的培养 | 第106-107页 |
1.3.2 蚯蚓的饲养 | 第107页 |
1.4 生物测定方法 | 第107-109页 |
1.4.1 乙虫腈对映体对羊角月芽藻生长抑制测定 | 第107-108页 |
1.4.2 乙虫腈对映体对蚯蚓急性毒性测定 | 第108页 |
1.4.3 稻螟赤眼蜂急性毒性生物测定方法 | 第108-109页 |
2 结果与讨论 | 第109-111页 |
2.1 乙虫腈对羊角月芽藻的急性毒性 | 第109-110页 |
2.2 乙虫腈对蚯蚓的急性毒性 | 第110-111页 |
2.3 稻螟赤眼蜂急性毒性生物测定方法 | 第111页 |
3 本章小结 | 第111-113页 |
第七章 乙虫腈对映体与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研究 | 第113-125页 |
1 试验材料与方法 | 第113-114页 |
1.1 试剂和材料 | 第113页 |
1.2 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| 第113页 |
1.3 土壤DNA的提取 | 第113-114页 |
1.4 土壤微生物丰度定量 | 第114页 |
1.5 土壤细菌群落高通量测序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| 第114页 |
2 结果与讨论 | 第114-124页 |
2.1 乙虫腈对映体对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影响 | 第114-117页 |
2.2 立体选择性降解手性农药乙虫腈的微生物种群 | 第117-124页 |
3 本章小结 | 第124-125页 |
全文结论 | 第125-12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9-143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43-144页 |
参加学术会议 | 第144页 |
获奖情况 | 第144页 |
项目 | 第144-145页 |
致谢 | 第145-1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