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3页 |
第一篇 文献综述 | 第14-40页 |
第一章 大肠杆菌的研究进展 | 第14-22页 |
1 大肠杆菌的的特征及分类 | 第14页 |
2 肠道外大肠杆菌的危害 | 第14-15页 |
3 肠道大肠杆菌的危害 | 第15页 |
4 大肠杆菌感染的防控现状 | 第15-16页 |
5 大肠杆菌基因基因操作研究进展 | 第16-18页 |
5.1 大肠杆菌Red同源重组技术 | 第16页 |
5.2 大肠杆菌无痕缺失技术 | 第16-1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8-22页 |
第二章 噬菌体及噬菌体疗法研究进展 | 第22-40页 |
1 噬菌体的形态结构及分类 | 第22-25页 |
1.1 根据形态结构及遗传物质分类 | 第22-24页 |
1.2 根据噬菌体生活周期分类 | 第24-25页 |
2 常见噬菌体的基本特性 | 第25-30页 |
2.1 T7样噬菌体属基本特性 | 第25-27页 |
2.2 T4样噬菌体属基本特性 | 第27-29页 |
2.3 P2样噬菌体属基本特性 | 第29-30页 |
3 噬菌体的受体识别特异性的研究 | 第30页 |
4 噬菌体基因组操作技术研究进展 | 第30-31页 |
5 噬菌体疗法研究进展 | 第31页 |
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31-3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2-40页 |
第二篇 试验研究 | 第40-144页 |
第三章 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基因组测序 | 第40-52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40-45页 |
1.1 菌株、样品及培养方法 | 第40-41页 |
1.2 培养基与主要试剂 | 第41页 |
1.3 烈性噬菌体的分离、鉴定及纯化 | 第41-42页 |
1.4 温和噬菌体的分离、鉴定及纯化 | 第42页 |
1.5 噬菌体增殖与保存 | 第42-43页 |
1.6 噬菌体效价的测定 | 第43页 |
1.7 噬菌体的电镜观察 | 第43页 |
1.8 噬菌体宿主谱的测定 | 第43页 |
1.9 最佳感染复数的测定 | 第43-44页 |
1.10 噬菌体基因组的提取 | 第44-45页 |
1.11 基因组测序 | 第45页 |
1.12 噬菌体基因组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45页 |
2 结果 | 第45-48页 |
2.1 噬菌体的分离鉴定 | 第45-47页 |
2.2 噬菌体的生长特性 | 第47页 |
2.3 噬菌体的宿主谱测定特性 | 第47页 |
2.4 噬菌体基因组测序结果 | 第47-48页 |
3 讨论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2页 |
第四章 两株T7-like禽致病性大肠杆菌噬菌体的比较基因组及功能分析 | 第52-74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53-55页 |
1.1 菌株及样品 | 第53页 |
1.2 研究方法 | 第53-55页 |
2 结果 | 第55-66页 |
2.1 噬菌体的分离鉴定 | 第55页 |
2.2 噬菌体P483和P694的宿主谱 | 第55-57页 |
2.3 P483和P694的的热稳定性 | 第57页 |
2.4 P483和P694的pH稳定性 | 第57页 |
2.5 最佳感染复数和一步生长曲线 | 第57-58页 |
2.6 噬菌体P483和P694基因组的一般特征 | 第58-59页 |
2.7 进化关系及尾丝蛋白序列分析 | 第59-65页 |
2.8 噬菌体P694基因组的特殊性质分析 | 第65-66页 |
3 讨论 | 第66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4页 |
第五章 P2-like噬菌体改造实验及受体识别位点鉴定 | 第74-100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75-84页 |
1.1 菌株、质粒及生长条件 | 第75-77页 |
1.2 研究方法 | 第77-84页 |
2 结果 | 第84-95页 |
2.1 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宿主范围 | 第84-85页 |
2.2 最佳感染复数和一步生长曲线 | 第85-86页 |
2.3 P88和pro147电镜图 | 第86页 |
2.4 噬菌体P88和pro147基因组测序和分析 | 第86页 |
2.5 噬菌体P88和pro147基因组的一般特性 | 第86-87页 |
2.6 功能模块分析 | 第87-88页 |
2.7 进化关系分析 | 第88-90页 |
2.8 尾丝蛋白氨基酸序列比较 | 第90页 |
2.9 构建缺失株分析关键区域和关键位点 | 第90-93页 |
2.10 P88突变株噬菌体诱导、裂解活性测定 | 第93-94页 |
2.11 P88突变株宿主谱分析 | 第94-95页 |
3 讨论 | 第95-9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6-100页 |
第六章 T4-like噬菌体gp37的改变可以拓宽宿主谱 | 第100-124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101-104页 |
1.1 菌株、质粒及生长条件 | 第101页 |
1.2 研究方法 | 第101-104页 |
2 结果 | 第104-117页 |
2.1 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宿主范围 | 第104-105页 |
2.2 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| 第105-107页 |
2.3 尾丝蛋白氨基酸序列比较 | 第107-109页 |
2.4 WG01和QL01 gene37不同部分同源重组 | 第109-110页 |
2.5 来自WQT突变株的筛选 | 第110-111页 |
2.6 野生株(WG01和QL01)和WG01衍生株噬菌体宿主谱分析 | 第111-116页 |
2.7 比较野生株(WG01和QL01)和WG01衍生株噬菌体生长特性 | 第116-117页 |
3 讨论 | 第117-12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0-124页 |
第七章 噬菌体鸡尾酒疗法治疗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病 | 第124-144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125-128页 |
1.1 菌株、质粒及生长条件 | 第125页 |
1.2 研究方法 | 第125-128页 |
2 结果 | 第128-137页 |
2.1 噬菌体MX01,PH1和P2051的基本特性 | 第128-131页 |
2.2 进化关系分析 | 第131-132页 |
2.3 噬菌体疗法可以降低DE205B感染的死亡率 | 第132-133页 |
2.4 噬菌体和细菌再分离 | 第133-136页 |
2.5 重新评估口服噬菌体的转移能力 | 第136-137页 |
3 讨论 | 第137-1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9-144页 |
全文总结 | 第144-146页 |
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| 第146-148页 |
致谢 | 第1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