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植物保护论文--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--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--经济作物病虫害论文--油料作物病虫害论文--大豆病虫害论文

大豆miR1510和GmWRKY40在抗疫霉根腐病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

摘要第8-11页
ABSTRACT第11-13页
本文所用主要缩写词第14-15页
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-39页
    1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研究进展第15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1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生与危害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 大豆疫霉菌的形态学及生物学特征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 菌丝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 无性生殖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 有性生殖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 大豆疫霉病害循环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 大豆疫霉的危害症状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5 大豆对大豆疫霉抗性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5.1 植物激素信号通路在抗疫霉病中的研究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5.2 miRNA在大豆抗疫霉病中的功能分析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5.3 大豆次级代谢物质在大豆抗疫霉病中的功能分析第18-19页
    2 MIRNA的作用机制及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第1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1 植物miRNA的生物合成第19-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1 pri-miRNA的转录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2 pri-miRNA的加工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3 成熟miRNA的加工及转运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4 miRNA加载到沉默复合体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 miRNA的调控方式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 miRNA调控靶标基因的剪切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 miRNA抑制靶基因的翻译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 miRNA调控DNA甲基化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 miRNA参与植物对生物胁迫的响应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1 miRNA参与植物—细菌互作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 miRNA参与植物—真菌互作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3 miRNA参与植物—病毒互作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4 miRNA参与植物—卵菌互作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4 植物miRNA响应非生物胁迫第29-30页
    3 WRKY转录因子在植物中的功能研究第30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1 WRKY转录因子的结构特征和分类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 WRKY转录因子的生物学功能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1 WRKY转录因子参与植物响应生物胁迫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 WRKY转录因子在非生物胁迫中的功能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 WRKY转录因子响应胁迫的调控网络第34-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 WRKY转录因子之间的调控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 WRKY转录因子参与MAPK信号级联途径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3 WRKY转录因子参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第37-38页
    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8-39页
第二章 gma-miR1510在大豆抗疫霉根腐病中的功能研究第39-67页
    1 材料与方法第40-54页
        1.1 试验材料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1 供试大豆材料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2 供试菌株与载体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1.2 实验方法第40-5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 大豆疫霉菌株P6497的培养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 材料处理与样品采集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 大豆miR1510的表达分析第41-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4 gma-miR1510的靶基因预测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5 gma-miR1510的预测靶基因裂解位点的验证第44-4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6 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7 gma-miR1510a/b过表达载体的构建第49-5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8 发根农杆菌介导的大豆遗传转化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9 GUS组织染色观察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0 发状根的侵染及侵染水平分析第54页
    2 结果与分析第54-64页
        2.1 大豆疫霉菌胁迫下gma-miR1510的表达模式及其组织表达分析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2.2 gma-miR1510靶标基因的预测及5'-RACE实验验证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 gma-miR1510靶标基因的预测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 gma-miR1510靶标基因的验证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2.3 在大豆与疫霉菌互作中gma-miR1510与Glyma. 16G135500的表达模式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2.4 gma-miR1510和靶基因Glyma.16G135500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第57-61页
        2.5 大豆发状根中过表达gma-miR1510a/b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2.6 过表达miR1510a/b降低大豆对疫霉菌的抗性第62-64页
    3 讨论第64-67页
第三章 大豆WRKY40转录因子响应疫霉根腐病的抗病机制研究第67-101页
    1 材料与方法第68-74页
        1.1 试验材料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1.2 诱导处理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 疫霉菌诱导处理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 激素处理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1.3 总RNA的提取、cDNA的合成及实时荧光定量PCR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1.4 基因沉默载体的构建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1.5 发根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遗传转化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1.6 大豆转基因发状根抗性鉴定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1.7 H_2O_2的检测第70页
        1.8 蛋白亚细胞定位分析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1.9 酵母双杂交实验第71-7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9.1 载体构建第7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9.2 酵母感受态细胞制备第7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9.3 酵母转化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9.4 转录自激活分析第7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9.5 筛选拟南芥酵母cDNA文库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9.6 酵母质粒提取第7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9.7 酵母双杂交第73-74页
    2 结果与分析第74-99页
        2.1 GmWRKY40的序列比对分析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2.2 GmWRKY40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2.3 GmWRKY40表达模式分析第76-7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1 GmWRKY40的组织表达分析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 大豆疫霉胁迫下GmWRKY40的表达模式第7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3 GmWRKY40受SA、MeJA、ABA和ETH诱导的表达分析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2.4 RNAi-Gm WRKY40发状根的获得第78-80页
        2.5 GmWRKY40参与大豆的基础抗性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2.6 沉默GmWRKY40减弱大豆对疫霉菌的小种专化型抗性第81-8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6.1 RNAi-GmWRKY40发状根对P6497感病第81-8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6.2 GmWRKY40参与疫霉侵染过程中H_2O_2的积累第84-8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6.3 GmWRKY40调控SA、JA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2.7 GmWRKY40的互作蛋白研究第87-9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7.1 pGBKT7-GmWRKY40的载体构建第87-8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7.2 诱饵载体pGBKT7-GmWRKY40的自激活鉴定第88-8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7.3 以pBD-WRKY40为诱饵筛选拟南芥cDNA文库及筛选阳性克隆第89-9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7.4 GmWRKY40候选互作蛋白的基因信息分析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7.5 pBD-WRKY40与重组prey质粒的回转验证第92-9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7.6 pBD-WRKY40与大豆蛋白的互作鉴定第93-9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7.7 GmWRKY40与JAZ家族蛋白互作第96-99页
    3 讨论第99-101页
全文总结第101-103页
本研究创新之处第103-105页
参考文献第105-123页
附录第123-127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27-129页
致谢第129页

论文共12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阿特拉津在紫花苜蓿和水稻中解毒代谢机制的研究
下一篇:基于CRISPR/Cas9技术的斜纹夜蛾PBP和BLOS2基因功能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