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2页 |
缩略语 | 第13-14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4-44页 |
1.1 CRISPR/CAS系统介绍 | 第16-22页 |
1.1.1 研究历史 | 第16页 |
1.1.2 结构和组成 | 第16-21页 |
1.1.2.1 CRISPR结构 | 第16-17页 |
1.1.2.2 Cas基因 | 第17-18页 |
1.1.2.3 CRISPR/Cas系统 | 第18-21页 |
1.1.3 作用机制 | 第21-22页 |
1.2 CRISPR/CAS9系统 | 第22-32页 |
1.2.1 研究现状 | 第22-25页 |
1.2.2 昆虫研究中的应用 | 第25-32页 |
1.3 昆虫嗅觉机制研究进展 | 第32-41页 |
1.3.1 昆虫嗅觉的一般过程 | 第32-33页 |
1.3.2 昆虫气味结合蛋白 | 第33-38页 |
1.3.3 鳞翅目昆虫性信息素结合蛋白 | 第38-41页 |
1.4 昆虫BLOS2基因研究进展 | 第41-42页 |
1.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42-44页 |
第二章 斜纹夜蛾PBP1基因的敲除及功能分析 | 第44-88页 |
2.1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45-56页 |
2.1.1 供试昆虫 | 第45页 |
2.1.2 主要仪器设备 | 第45-46页 |
2.1.3 主要试剂 | 第46-47页 |
2.1.4 靶标位点的选择 | 第47页 |
2.1.5 sgRNA和Cas9 mRNA的体外转录合成 | 第47-52页 |
2.1.5.1 sgRNA转录模板的制备 | 第47-49页 |
2.1.5.2 sgRNA的体外转录 | 第49-50页 |
2.1.5.3 Cas9 mRNA体外转录合成 | 第50-52页 |
2.1.6 卵的显微注射及突变检测 | 第52-53页 |
2.1.6.1 显微注射 | 第52页 |
2.1.6.2 突变检测 | 第52-53页 |
2.1.7 脱靶效应的检测 | 第53页 |
2.1.8 纯合突变品系的选育 | 第53页 |
2.1.9 Western-blot检测 | 第53-54页 |
2.1.10 触角电位(EAG)的测定 | 第54-55页 |
2.1.11 行为学和Y型嗅觉仪检测 | 第55页 |
2.1.12 触角转录组测序 | 第55-56页 |
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56-83页 |
2.2.1 PBP1基因的敲除 | 第56-58页 |
2.2.2 突变品系的选育 | 第58-70页 |
2.2.3 脱靶检测 | 第70-75页 |
2.2.4 Westen-blot杂交检测 | 第75-76页 |
2.2.5 PBP1突变品系对性信息素组分的EAG反应 | 第76-77页 |
2.2.6 PBP1突变品系行为反应测定 | 第77-78页 |
2.2.7 PBP1突变品系RNA-seq分析 | 第78-83页 |
2.2.7.1 两个品系的转录组数据概况 | 第78-79页 |
2.2.7.2 两个品系差异基因的数量 | 第79-80页 |
2.2.7.3 两个品系差异基因的KEGG通路分析 | 第80-82页 |
2.2.7.4 两个品系差异基因的COG分析 | 第82-83页 |
2.3 讨论 | 第83-88页 |
第三章 斜纹夜蛾PBP2和PBP3基因的敲除及功能分析 | 第88-114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89-91页 |
3.1.1 供试昆虫 | 第89页 |
3.1.2 主要试剂与设备 | 第89页 |
3.1.3 靶标位点的选择 | 第89-90页 |
3.1.4 sgRNA和Cas9 mRNA的体外合成 | 第90页 |
3.1.5 卵的显微注射及突变检测 | 第90页 |
3.1.6 纯合突变品系的选育 | 第90-91页 |
3.1.7 脱靶效应的检测 | 第91页 |
3.1.8 触角电位(EAG)测定 | 第91页 |
3.1.9 行为测定 | 第91页 |
3.2 结果与分析 | 第91-112页 |
3.2.1 PBP2和PBP3基因的敲除 | 第91-95页 |
3.2.2 突变品系的筛选 | 第95-104页 |
3.2.3 脱靶检测 | 第104-108页 |
3.2.4 突变品系对性信息素组分的EAG反应 | 第108-110页 |
3.2.5 PBP2突变品系行为反应测定 | 第110-112页 |
3.3 讨论 | 第112-114页 |
第四章 斜纹夜蛾BLOS2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| 第114-130页 |
4.1 材料与方法 | 第115-117页 |
4.1.1 供试昆虫 | 第115页 |
4.1.2 主要试剂与设备 | 第115页 |
4.1.3 BLOS2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| 第115-117页 |
4.1.3.1 总RNA和基因组DNA的提取及cDNA第一链的合成 | 第115页 |
4.1.3.2 RACE技术扩增获得BLOS2基因的cDNA全长 | 第115-116页 |
4.1.3.3 PCR扩增BLOS2基因的基因组全长 | 第116页 |
4.1.3.4 BLOS2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 | 第116页 |
4.1.3.5 BLOS2基因时间表达动态测定 | 第116-117页 |
4.2 CRISPR/CAS9对BLOS2基因功能的分析 | 第117页 |
4.2.1 sgRNA靶标位点的选择 | 第117页 |
4.2.2 sgRNA和Cas9 mRNA的体外转录合成 | 第117页 |
4.2.3 显微注射 | 第117页 |
4.2.4 突变体观察与分析 | 第117页 |
4.2.5 脱靶分析 | 第117页 |
4.3 结果与分析 | 第117-126页 |
4.3.1 BLOS2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| 第117-119页 |
4.3.2 BLOS2基因的时间动态表达 | 第119-120页 |
4.3.3 CRISPR/Cas9系统敲除BLOS2基因 | 第120-123页 |
4.3.4 纯合突变体的选育 | 第123-125页 |
4.3.5 脱靶分析 | 第125-126页 |
4.4 讨论 | 第126-130页 |
全文总结 | 第130-13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2-148页 |
攻读博士期间学术论文的发表及参加学术会议 | 第148-150页 |
致谢 | 第1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