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8-10页 |
1.1 选题缘由 | 第8-9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第2章 文献综述 | 第10-28页 |
2.1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 | 第10-13页 |
2.1.1 前提假设 | 第10-11页 |
2.1.2 两类社会目标 | 第11-12页 |
2.1.3 时间知觉和社会目标的关系 | 第12-13页 |
2.2 未来时间知觉 | 第13-15页 |
2.3 情绪调节 | 第15-18页 |
2.3.1 情绪调节概念 | 第15-16页 |
2.3.2 情绪调节过程模型 | 第16-17页 |
2.3.3 情绪调节策略 | 第17-18页 |
2.4 老年抑郁 | 第18-25页 |
2.4.1 老年人的发展与界定 | 第18页 |
2.4.2 抑郁概念 | 第18-20页 |
2.4.3 抑郁理论 | 第20-24页 |
2.4.4 老年抑郁的国内外研究 | 第24-25页 |
2.5 未来时间知觉、情绪调节和老年抑郁的相关研究 | 第25-28页 |
2.5.1 未来时间知觉和情绪调节的相关研究 | 第25页 |
2.5.2 未来时间知觉和老年抑郁的相关研究 | 第25-26页 |
2.5.3 情绪调节和老年抑郁的相关研究 | 第26-28页 |
第3章 研究过程和方法 | 第28-32页 |
3.1 研究问题 | 第28页 |
3.2 研究假设 | 第28-29页 |
3.3 研究对象 | 第29页 |
3.4 研究工具 | 第29-31页 |
3.4.1 钟表测验 | 第29-30页 |
3.4.2 未来时间知觉问卷 | 第30页 |
3.4.3 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 | 第30-31页 |
3.4.4 老年抑郁量表 | 第31页 |
3.5 研究程序 | 第31页 |
3.6 数据处理 | 第31-32页 |
第4章 数据分析 | 第32-43页 |
4.1 未来时间知觉现状特点和影响因素 | 第32页 |
4.1.1 未来时间知觉的现状特点 | 第32页 |
4.1.2 未来时间知觉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| 第32页 |
4.2 情绪调节的现状特点和影响因素 | 第32-36页 |
4.2.1 情绪调节的现状特点 | 第32-33页 |
4.2.2 情绪调节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| 第33-36页 |
4.3 老年抑郁的现状特点和影响因素 | 第36-37页 |
4.3.1 老年抑郁的现状水平 | 第36页 |
4.3.2 老年抑郁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| 第36-37页 |
4.4 未来时间知觉、情绪调节与老年抑郁的相关分析 | 第37页 |
4.5 未来时间知觉、情绪调节和老年抑郁的回归分析 | 第37-40页 |
4.5.1 未来时间知觉和情绪调节共同对老年抑郁的回归分析 | 第38-39页 |
4.5.2 未来时间知觉和认知重评共同对老年抑郁的回归分析 | 第39-40页 |
4.6 中介效应分析 | 第40-43页 |
4.6.1 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 | 第41页 |
4.6.2 认知重评的中介作用 | 第41-43页 |
第5章 分析和讨论 | 第43-50页 |
5.1 未来时间知觉的特点分析 | 第43页 |
5.2 情绪调节的特点分析 | 第43-44页 |
5.2.1 情绪调节的现状水平 | 第43页 |
5.2.2 情绪调节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43-44页 |
5.3 老年抑郁的特点分析 | 第44-46页 |
5.3.1 老年抑郁的现状水平 | 第44-45页 |
5.3.2 老年抑郁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45-46页 |
5.4 相关分析 | 第46-47页 |
5.5 中介效应分析 | 第47-48页 |
5.6 研究局限及展望 | 第48-50页 |
5.6.1 研究局限 | 第48页 |
5.6.2 未来研究方向 | 第48-50页 |
第6章 结论和启示 | 第50-52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50页 |
6.2 研究启示 | 第50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8页 |
附录 | 第58-61页 |
后记 | 第61-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