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哲学、宗教论文--宗教论文--神话与原始宗教论文--原始宗教论文

以“先生”为媒介的信仰习俗研究--基于信阳里村的田野调查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页
1 绪论第9-19页
    1.1 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缘起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0页
    1.2 相关研究回顾第10-14页
    1.3 相关概念第14-15页
    1.4 研究设计第15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对象及调查地概况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方法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研究难点第17-19页
2 “先生”及其信仰的认知概况第19-29页
    2.1 里村“张先生”述略第19-21页
    2.2 “先生”及其信仰的认知描述第21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“先生”对自我的定位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事主对“先生”的祈待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信众对“先生”的信赖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村民对“先生”的认知第25-29页
3 “先生”角色及灵验生成的动因分析第29-37页
    3.1 根深蒂固的传统因素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民众的信仰观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民众的疾病观第30-31页
    3.2 民众生活的现实需求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宣泄需求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认同需求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社交、娱乐需求第32-33页
    3.3 “先生”的主体选择与建构第33-34页
    3.4 其他因素第34-37页
4 以“先生”为媒介的信仰习俗的实践过程描述第37-51页
    4.1 圣俗交融的仪式空间第37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简易而庄严的“问诊室”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素朴而人性化的“演示堂”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近乎“完美”的神坛第39-41页
    4.2 日常的“看病”、“看事”第41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烟、符、佛珠等仪式工具介绍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诊病断事的过程描述第42-44页
    4.3 群体性的“家中过会”第44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请神谢神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集体祭拜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宴请酬人第48-51页
5 以“先生”为媒介的信仰习俗的特征分析第51-55页
    5.1 主体的权威性第51-52页
    5.2 认知的“去魅性”第52页
    5.3 交往的互惠性第52-53页
    5.4 结果的无害性第53-55页
6 结论与讨论第55-57页
参考文献第57-61页
附录第61-65页
致谢第65页

论文共6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未来时间知觉和情绪调节对老年抑郁的影响研究
下一篇:辩证法的革命与革命的辩证法—马克思对概念牢笼的实践超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