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3-19页 |
1.1 课题研究的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 结合面的研究现状 | 第14-17页 |
1.2.1 赫兹接触模型 | 第14页 |
1.2.2 统计学接触模型 | 第14-16页 |
1.2.3 分形学接触模型 | 第16-17页 |
1.3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思路 | 第17-19页 |
第2章 三维分形接触刚度模型与数值仿真 | 第19-41页 |
2.1 分形理论基础 | 第19页 |
2.1.1 分形理论的产生 | 第19页 |
2.1.2 粗糙表面的分形表征 | 第19页 |
2.2 三维分形理论 | 第19-22页 |
2.2.1 三维分形微凸体表面轮廓的数学模型 | 第20-21页 |
2.2.2 微凸体的临界接触面积 | 第21页 |
2.2.3 微凸体的法向接触载荷 | 第21-22页 |
2.3 三维分形结合面的接触模型 | 第22-23页 |
2.3.1 结合面的接触面积 | 第22页 |
2.3.2 结合面的接触载荷 | 第22-23页 |
2.4 三维分形法向接触刚度模型及数值仿真 | 第23-30页 |
2.4.1 法向载荷对法向刚度的影响 | 第23-25页 |
2.4.2 分形维数对法向刚度的影响 | 第25-26页 |
2.4.3 分形尺度参数对法向刚度的影响 | 第26页 |
2.4.4 材料特性参数对法向刚度的影响 | 第26-27页 |
2.4.5 二维与三维法向刚度对比 | 第27-28页 |
2.4.6 多参数对法向刚度的影响 | 第28-30页 |
2.5 三维分形切向接触刚度模型及数值仿真 | 第30-38页 |
2.5.1 法向载荷对切向刚度的影响 | 第31-33页 |
2.5.2 分形维数对切向刚度的影响 | 第33页 |
2.5.3 分形尺度参数对切向刚度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2.5.4 材料特性参数对切向刚度的影响 | 第34页 |
2.5.5 二维与三维切向刚度对比 | 第34-35页 |
2.5.6 多参数对切向刚度的影响 | 第35-38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38-41页 |
第3章 三维分形接触热导模型 | 第41-57页 |
3.1 接触热导 | 第41-42页 |
3.2 三维分形接触热导模型及数值仿真 | 第42-49页 |
3.2.1 三维分形接触热导的数学模型 | 第42-43页 |
3.2.2 法向载荷对接触热导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3.2.3 分形维数对接触热导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3.2.4 分形尺度参数对接触热导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3.2.5 材料特性参数对接触热导的影响 | 第46页 |
3.2.6 多参数对接触热导的影响 | 第46-49页 |
3.3 主轴热特性分析 | 第49-56页 |
3.3.1 主轴主要结合面接触热导的计算 | 第49-53页 |
3.3.2 考虑接触热导的主轴温度场分析 | 第53-56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第4章 微观形貌参数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| 第57-79页 |
4.1 考虑结合面作用模态耦合系统的建立 | 第57-59页 |
4.2 单个参数对系统稳定性影响的仿真分析 | 第59-67页 |
4.2.1 刚度比k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| 第59-60页 |
4.2.2 结合面分形维数D的影响 | 第60-62页 |
4.2.3 结合面分形尺度参试G的影响 | 第62-64页 |
4.2.4 结合面摩擦系数μ的影响 | 第64-66页 |
4.2.5 结合面法向载荷P的影响 | 第66-67页 |
4.3 多个参数对系统稳定性影响的仿真分析 | 第67-77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77-79页 |
第5章 结合面动态特性有限元分析与模态试验 | 第79-87页 |
5.1 结合面动态特性有限元分析 | 第79-83页 |
5.1.1 组合构件结合面接触刚度的计算 | 第79-81页 |
5.1.2 基于“固-隙-固”结合面动态特性有限元分析 | 第81-83页 |
5.2 结合面的模态试验 | 第83-86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86-87页 |
第6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87-89页 |
6.1 总结 | 第87-88页 |
6.2 创新与展望 | 第88-8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9-95页 |
致谢 | 第95-97页 |
附录 | 第9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