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机械、仪表工业论文--机械学(机械设计基础理论)论文--机械动力学论文

基于干摩擦理论榫连结构旋转叶片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研究

摘要第6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第1章 绪论第12-20页
    1.1 选题背景及课题研究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旋转叶片动态特性研究现状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干摩擦榫连叶片碰摩响应特性研究现状第15-16页
    1.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第16-20页
第2章 旋转叶片动态特性分析的基本理论第20-34页
    2.1 概述第20-21页
    2.2 旋转叶片建模基本理论以及能量求解过程第21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旋转叶片建模基本理论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旋转叶片建模能量求解过程第23-28页
    2.3 本文应用的方法第28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连续体模型离散化方法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动力学分析中的拉格朗日法第31-33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33-34页
第3章 非线性力约束条件下旋转叶片的动力学特性研究第34-60页
    3.1 概述第34页
    3.2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第34-35页
    3.3 振动微分方程的推导第35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动能的求解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势能的求解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所受约束力的求解第38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振型函数的推导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运动方程的离散及求解第43-44页
    3.4 模型验证和固有特性分析第44-46页
    3.5 支撑刚度对固有特性的影响第46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支撑刚度对固有频率的影响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支撑刚度对振型的影响第48-50页
    3.6 非线性固有特性分析第50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6.1 叶片长度对非线性固有特性的影响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6.2 叶片安装角对非线性固有特性的影响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6.3 叶片榫角对非线性固有特性的影响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6.4 阻尼系数对非线性固有特性的影响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6.5 激励幅值对非线性固有特性的影响第57-59页
    3.7 本章小结第59-60页
第4章 基于干摩擦模型的旋转叶片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研究第60-80页
    4.1 概述第60页
    4.2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第60-61页
    4.3 振动微分方程的推导第61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动能的求解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势能的求解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所受约束力的求解第62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振型函数的推导第65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运动方程的离散及求解第68-69页
    4.4 非线性固有特性分析第69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叶片长度对非线性固有特性的影响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叶片安装角对非线性固有特性的影响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叶片榫角对非线性固有特性的影响第71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阻尼系数对非线性固有特性的影响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5 激励幅值对非线性固有特性的影响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6 滑动摩擦系数对非线性固有特性的影响第75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7 旋转速度对非线性固有特性的影响第77-78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78-80页
第5章 在碰摩载荷下榫连结构旋转叶片的非线性振动响应研究第80-98页
    5.1 概述第80页
    5.2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第80-8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法向碰摩力的求解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碰摩过程分析第81-84页
    5.3 振动微分方程的推导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动能与势能的求解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所受约束力的求解第8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运动方程的离散及求解第85页
    5.4 碰摩响应分析第85-96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不同转速下碰摩响应分析第86-91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不同安装角下碰摩响应分析第91-94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不同碰摩力摩擦系数下碰摩响应分析第94-96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96-98页
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98-100页
    6.1 主要结论第98-99页
    6.2 研究展望第99-100页
参考文献第100-106页
致谢第106页

论文共10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微观形貌参数对接触特性和系统稳定性的影响
下一篇:密切齿轮的构造及其性能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