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生物科学论文--微生物学论文--微生物生物化学论文

枯草菌内切葡聚糖酶连接区肽段(LR)功能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1 纤维素酶的研究进展第9-13页
    1.1 纤维素酶的作用机理第9-11页
    1.2 纤维素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第11-13页
2 枯草芽孢杆菌115突变菌株的构建及纤维素酶的表达第13-39页
    2.1 材料与方法第13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材料第13-1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1.1 菌株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1.2 载体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1.3 培养基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1.4 试剂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1.5 引物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1.6 常用溶液及配方第14-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1.7 仪器设备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方法第18-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2.1 突变菌株质粒的构建第18-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2.2 本实验所用的分子生物学方法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2.3 突变纤维素酶DNA序列测定及蛋白空间结构预测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2.4 6种突变的纤维素酶在大肠杆菌中的诱导表达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2.5 突变纤维素酶的纯化及活性检测第28-29页
    2.2 结果与分析第29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PCR扩增获得目的片段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目的片段的连接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鉴定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测序与蛋白质序列分析第31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突变纤维素酶的表达及纯化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7 突变的纤维素酶活性的粗检测第36-37页
    2.3 讨论第37-39页
3 突变的纤维素酶部分酶学性质的研究第39-56页
    3.1 材料与方法第39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实验材料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1.1 菌株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1.2 培养基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1.3 主要试剂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1.4 常用溶液及配制方法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1.5 仪器设备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实验方法第41-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2.1 突变纤维素酶的米氏常数测定方法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2.2 突变纤维素酶活性的测定方法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2.3 突变纤维素酶的最适温度和热稳定性的测定方法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2.4 突变纤维素酶最适pH和pH稳定性的测定方法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2.5 突变纤维素酶吸附性的测定方法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2.6 突变纤维素酶灵活性的测定方法第43-44页
    3.2 结果与分析第44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突变纤维素酶的动力学特性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六种突变纤维素酶的比活力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突变的纤维素酶的最适温度和热稳定性的比较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突变的纤维素酶的最适pH和pH的稳定性比较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突变纤维素酶的吸附性比较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突变纤维素酶的灵活性(Flexibility)比较第52-53页
    3.3 讨论第53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纤维素酶连接区域对其催化模块和吸附模块的影响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连接区域(LR)对纤维素酶的影响第55-56页
4 总结及展望第56-58页
    4.1 总结第56页
    4.2 展望第56-58页
参考文献第58-65页
个人简介第65-67页
致谢第67页

论文共6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一株产红色素南极真菌的鉴定及其分泌色素的性质与结构研究
下一篇:酶转化法制备黄芪甲苷以及分离纯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