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4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2页 |
1.2 国内外文献综述 | 第12-19页 |
1.2.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| 第12-14页 |
1.2.2 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| 第14-19页 |
1.3 论文研究目标及内容 | 第19-20页 |
1.3.1 研究目标 | 第19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1.4 技术路线 | 第20-21页 |
1.5 论文结构安排 | 第21-22页 |
1.6 本章小结 | 第22-24页 |
第二章 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| 第24-32页 |
2.1 新型智慧城市理论基础 | 第24-25页 |
2.1.1 新型智慧城市概念内涵 | 第24页 |
2.1.2 新型智慧城市特征 | 第24页 |
2.1.3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目标 | 第24-25页 |
2.2 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(2016) | 第25页 |
2.3 基于县或县级市的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| 第25-30页 |
2.3.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| 第25-26页 |
2.3.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| 第26-29页 |
2.3.3 评价指标体系适用范围 | 第29-30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0-32页 |
第三章 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模型构建 | 第32-40页 |
3.1 评价方法的选择 | 第32页 |
3.2 基于AHP-熵权法的评价指标组合赋权计算 | 第32-36页 |
3.2.1 AHP-熵权法组合赋权的基本思想 | 第32页 |
3.2.2 AHP-熵权法组合赋权的基本步骤 | 第32-36页 |
3.3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-TOPSIS法的新型智慧城市评价 | 第36-38页 |
3.3.1 灰色关联分析-TOPSIS法的基本思想 | 第36页 |
3.3.2 灰色关联分析-TOPSIS法的基本步骤 | 第36-38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8-40页 |
第四章 新型智慧城市评价实证研究 | 第40-66页 |
4.1 评价对象 | 第40页 |
4.2 实验设计 | 第40-56页 |
4.2.1 指标数据资料搜集 | 第40-43页 |
4.2.2 数据处理 | 第43-48页 |
4.2.3 评价计算 | 第48-56页 |
4.3 评价结果分析 | 第56-63页 |
4.4 对策与建议 | 第63-65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5-66页 |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6-68页 |
5.1 工作总结 | 第66页 |
5.2 研究展望 | 第66-68页 |
致谢 | 第68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4页 |
附录 | 第74-82页 |
附A 江苏省某县级市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计算所需数据整理表 | 第74-78页 |
附B 江苏省某县级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市民体验调查 | 第78-82页 |
作者简介 | 第82-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