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主要符号表 | 第10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2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3-20页 |
1.2.1 国外研究进展 | 第13-15页 |
1.2.2 国内研究进展 | 第15-19页 |
1.2.3 已有研究的总结 | 第19-20页 |
1.3 研究方法与内容 | 第20-22页 |
第二章 大进深房间冬季室内热环境实测分析 | 第22-38页 |
2.1 实验概述 | 第22-28页 |
2.1.1 实验系统 | 第22-25页 |
2.1.2 实验准备工作 | 第25-27页 |
2.1.3 实验步骤 | 第27-28页 |
2.1.4 实验方案 | 第28页 |
2.2 实验数据处理 | 第28-30页 |
2.2.1 人体模型散热量 | 第28-29页 |
2.2.2 围护结构传热量 | 第29-30页 |
2.2.3 实验误差分析 | 第30页 |
2.3 实验结果分析 | 第30-36页 |
2.3.1 室内外温度变化 | 第30-31页 |
2.3.2 室内热平衡验证 | 第31页 |
2.3.3 室内温度分布 | 第31-34页 |
2.3.4 室外气温对室内温度分布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2.3.5 人体模型电功率对室内温度分布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2.3.6 人体模型数量对室内温度分布的影响 | 第36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6-38页 |
第三章 冬季室内热环境的数值模拟及验证 | 第38-51页 |
3.1 数值模拟的理论基础 | 第38-42页 |
3.1.1 基本控制方程 | 第39-40页 |
3.1.2 湍流控制方程 | 第40-41页 |
3.1.3 基于有限体积法的控制方程离散 | 第41-42页 |
3.1.4 控制方程求解方法 | 第42页 |
3.1.5 Boussinesq假设 | 第42页 |
3.2 数值模拟的合理性验证 | 第42-49页 |
3.2.1 物理模型 | 第43页 |
3.2.2 数值模拟方法 | 第43-47页 |
3.2.3 合理性验证 | 第47-49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49-51页 |
第四章 大进深建筑内外分区界线的量化分析 | 第51-82页 |
4.1 数值模拟 | 第51-56页 |
4.1.1 物理模型 | 第51-52页 |
4.1.2 模型工况 | 第52-54页 |
4.1.3 模拟方法 | 第54-56页 |
4.2 严寒地区大进深建筑的内外分区界线 | 第56-71页 |
4.2.1 典型条件下建筑内外分区的模拟分析 | 第56-68页 |
4.2.2 围护结构特性对外区进深的影响 | 第68-69页 |
4.2.3 内热源特性对外区进深的影响 | 第69-71页 |
4.2.4 外区进深的范围 | 第71页 |
4.3 寒冷地区大进深建筑的内外区界线 | 第71-75页 |
4.3.1 典型条件下建筑内外分区的模拟分析 | 第71-72页 |
4.3.2 围护结构特性对外区进深的影响 | 第72-73页 |
4.3.3 内热源特性对外区进深的影响 | 第73-74页 |
4.3.4 外区进深的范围 | 第74-75页 |
4.4 夏热冬冷地区大进深建筑的内外区界线 | 第75-80页 |
4.4.1 典型条件下建筑内外分区的模拟分析 | 第75-76页 |
4.4.2 围护结构特性对外区进深的影响 | 第76-78页 |
4.4.3 内热源特性对外区进深的影响 | 第78页 |
4.4.4 外区进深的范围 | 第78-79页 |
4.4.5 室外气候条件对外区进深的影响 | 第79-80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80-82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2-84页 |
5.1 主要结论 | 第82-83页 |
5.2 研究展望 | 第83-8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4-89页 |
附录 | 第89-93页 |
致谢 | 第93-9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项目及获奖情况 | 第94-9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