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3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2.1 建筑电气优化设计研究 | 第10-11页 |
1.2.2 高校建筑节能评价体系研究 | 第11-12页 |
1.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2-13页 |
第二章 校园主变压器负荷预测及容量的选择 | 第13-21页 |
2.1 引言 | 第13页 |
2.2 高校校园用电特点 | 第13-14页 |
2.3 灰色预测的基本原理 | 第14-17页 |
2.3.1 灰色预测概念 | 第14页 |
2.3.2 灰色预测模型 | 第14-16页 |
2.3.3 灰色预测应用步骤 | 第16-17页 |
2.4 某高校算例分析 | 第17-20页 |
2.4.1 扬子津校区用电数据 | 第17-18页 |
2.4.2 灰色预测分析 | 第18-19页 |
2.4.3 结果与选型 | 第19-20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0-21页 |
第三章 校园电缆截面的选择 | 第21-34页 |
3.1 引言 | 第21页 |
3.2 经济电流密度法的数学模型 | 第21-25页 |
3.2.1 电缆总费用的计算 | 第21-24页 |
3.2.2 确定电缆的经济电流密度 | 第24-25页 |
3.3 公式参数的灵敏度分析及确定 | 第25-29页 |
3.3.1 公式参数的灵敏度分析 | 第25-27页 |
3.3.2 公式参数的确定 | 第27-29页 |
3.4 经济电流密度曲线绘制 | 第29-31页 |
3.4.1 电缆经济电流密度的计算流程 | 第29-31页 |
3.4.2 电缆经济电流密度曲线的绘制 | 第31页 |
3.5 校园电缆截面的选型 | 第31-33页 |
3.5.1 高校校园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的确定 | 第32-33页 |
3.5.2 电缆截面的选择 | 第33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第四章 校园建筑电气节能评价体系构建 | 第34-44页 |
4.1 引言 | 第34页 |
4.2 校园建筑电气能耗特点及指标体系 | 第34-38页 |
4.2.1 校园建筑电气能耗特点 | 第34-35页 |
4.2.2 校园建筑电气节能评价指标的确定 | 第35-38页 |
4.3 校园建筑电气评价指标计算模型 | 第38-43页 |
4.3.1 电源节能体系指标 | 第38-39页 |
4.3.2 电网节能体系指标 | 第39-40页 |
4.3.3 负荷节能体系指标 | 第40-42页 |
4.3.4 建筑结构体系指标 | 第42-43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五章 基于可拓学的校园建筑电气节能评价 | 第44-57页 |
5.1 引言 | 第44页 |
5.2 常用的评价方法 | 第44-46页 |
5.2.1 层次分析法 | 第44页 |
5.2.2 灰色关联分析法 | 第44-45页 |
5.2.3 模糊综合评价法 | 第45页 |
5.2.4 评价方法的选择 | 第45-46页 |
5.3 可拓学简介 | 第46-51页 |
5.3.1 物元 | 第46-47页 |
5.3.2 物元(matter-element)的三要素 | 第47页 |
5.3.3 可拓变换 | 第47-48页 |
5.3.4 可拓集合和关联函数 | 第48-51页 |
5.4 基于可拓理论的建筑电气节能评价步骤 | 第51-53页 |
5.4.1 确定建筑电气节能评价指标的经典域 | 第51页 |
5.4.2 确定各级指标权重 | 第51-52页 |
5.4.3 确定各节能等级的关联度 | 第52-53页 |
5.5 算例分析 | 第53-56页 |
5.5.1 计算各个指标值 | 第53-54页 |
5.5.2 节能评价 | 第54-56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57-59页 |
6.1 总结 | 第57页 |
6.2 展望 | 第57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2页 |
附录 | 第62-63页 |
致谢 | 第63-64页 |
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| 第64-65页 |